
(1).和尚云游时随身携带的瓢勺和斗笠。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释道·僧慧秀》:“未几, 吴 转江右兵使出山, 慧秀 遂弃瓢笠称山人,茹荤娶妇。”
(2).借指行踪。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老爷旷代奇才,名闻荒裔。瓢笠到处,必有逢迎。”
“瓢笠”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和尚云游时携带的瓢勺(舀水工具)和斗笠(遮阳挡雨的帽子),是僧人简朴生活的象征。例如明代文献记载,僧人慧秀曾“弃瓢笠称山人”,暗示其脱离僧侣身份。
因僧人云游四方,“瓢笠”也被用来借指行踪或漂泊的生活轨迹。如明代屠隆在《綵毫记》中写道:“瓢笠到处,必有逢迎”,意指行踪所至之处会受到接待。
瓢笠是指一种用来遮挡阳光和雨水的帽子,形状像瓢一样,通常由竹篾、草等制成。它是农民在田间劳作时戴的一种传统头巾,可以有效地保护头部免受外界的影响。
瓢 (8画) 笠 (6画)
瓢笠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瓢字原指一种瓢状的器具,用来盛装液体。而笠字为头部用品的意思。后来,瓢和笠两个字结合在一起,成为瓢笠,指指代一种农民常用的遮阳雨的头巾。
在繁体字中,《瓢笠》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瓢笠」。
在古代,瓢笠的汉字写法可能稍有不同。有些古籍中会写成「瓢葉」或「瓢及」。但这些写法已经逐渐被现代的「瓢笠」取代。
1. 他戴着瓢笠,在太阳下辛勤劳作。
2. 在古代中国,瓢笠是农民们必不可少的装备。
瓢壶、笠篠、丈瓢、竹笠、草笠、瓢泥
草帽、竹帽、农帽
空巢、光脑、光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