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atirize]∶讥讽;嘲笑
他被傒落过一回
(2) [abandon;treat coldly]∶遗弃;冷落
小姐休要傒落他
(1).讥讽;嘲笑。 明 汤式 《新水令·送王姬往钱塘》套曲:“急煎煎捻断吟髭,则被你紫云娘傒落杀白衣士。”《金6*瓶6*梅词话》第八回:“那妇人傒落了他一回。”参见“ 奚落 ”。
(2).遗弃;冷落。 明 康海 《小桃红·赏中秋》套曲:“金樽莫惜醉酕醄,且尽今宵乐。少日风流渐傒落,佳节儿经着。”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傒落汉语 快速查询。
“傒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讥讽、嘲笑
指用言语讽刺或戏弄他人。例如元杂剧《㑳梅香》中的台词:“小姐既有此心,休傒落我也”(),此处“傒落”即表示调侃或嘲弄。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奚落”表达此意。
冷落、遗弃
表示被疏远或遭受冷遇。如元代《虎头牌》中描述:“兄弟行傒落”(),指兄弟间关系疏离,带有被忽视的意味。
读音与使用场景
该词读作xī luò,多见于宋元时期的戏曲和文学作品,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通常被“奚落”替代。其古语形态保留了更强烈的文学性与情感色彩,常见于表达人际交往中的负面态度或境遇变迁的失落感。
《傒落》是一个古汉语词语,它的意思是鄙弃、贬低、蔑视。形容一个人或事物被人们看不起,被冷落在一边,不受重视。
根据《康熙字典》,傒字的部首是人,拼音是“xi”,笔画数为10。
《傒落》这个词起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一书中。在繁体字中,傒字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保持着“傒”的形状。
在古时候,傒字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稍有不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是人的字形,右边是戏的字形。这种写法强调了人被置于戏弄与娱乐之中,进一步突出了“傒落”的含义。
他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立刻被同事们傒落一番。
虽然他努力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始终被人们傒落为无用之人。
组词:自傲、狂傲、高傲、轻视、蔑视。
近义词:耻辱、侮辱、羞辱、诽谤。
反义词:尊重、重视、推崇、崇拜、器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