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管政事的人。《书·吕刑》:“嗟!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 孔 传:“司政、典狱,谓诸侯也。” 孔颖达 疏:“汝四方主政事、典狱讼者。”
“司政”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历史用法两方面解析:
字源释义
“司”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臣司事于外者”,指主持、掌管事务;“政”本义为“正”,后引申为治理、政务。组合为“司政”即表示“掌管政务”或“主持政事”,强调对行政事务的管理权责。此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中“司”与“政”的独立词条解释。
历史文献用例
古代文献中“司政”多用于官职或职能描述。例如《尚书·周官》提到“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政”等职,其中“司政”为西周时期辅佐天子处理政令的官职(来源:《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另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司政典刑”,指执掌政令与法律。
现代延伸用法
现代汉语中,“司政”一词偶见于学术或公文语境,如“司政体系”可指代行政管理系统(来源:《行政管理学大辞典》)。但需注意,该词未被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等通用辞书,使用时应结合上下文明确语义。
“司政”以古代职官职能为语义基础,现代语境中需谨慎使用,避免歧义。
“司政”是一个汉语词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司政指掌管政事的人,主要用于古代官职或管理政务的职位。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尚书·吕刑》,原文提到“四方司政、典狱”,孔颖达注释称“司政”即诸侯,负责主持地方政务和刑狱。
“司政”是兼具历史性和现代引申义的词语,核心含义为“掌管政务者”。若需更多文献用例或古代注释,可参考《尚书》及相关古籍研究。
哀玉薄田布衰朝邑刺配杜渐除微二赵翻刻非李非桃梗迹蓬飘共同诉讼告朔寒宦黑帜惶怛胡胡惠政家酝戒诲积氛静极思动酒民狂风怒吼窥议离怆嶙嶙六筦罗巾牡丹牧放脑头内板堡塞情词清格亲理琼羽絿絿权敌散白失婚式墓试衣矢在弦上,不得不发爽伉树核恕直唐书腾贵恬淡天吏天休跳下黄河洗不清题欵推诘丸捍先嗣闲远夏五郭公西泠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