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夏五郭公的意思、夏五郭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夏五郭公的解释

“夏五”及“郭公”均为《春秋》经文脱漏之处。《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 杜预 注:“不书月,闕文。”又《庄公二十四年》:“ 郭公 。” 杜预 注:“无传,盖经闕误也。”后因以“夏五郭公”比喻文字有残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夏五郭公”是汉语中一个特殊的典故用语,典出《春秋》经传。该词原指《春秋》记载中的文字缺漏现象,后引申为文献记载不完整或存在疑点的代称。

一、词源考据

“夏五”出自《春秋·桓公十四年》经文“夏五”,本应记载月份却未完整表述,后人多认为此处脱漏“月”字;“郭公”则出自《春秋·庄公二十四年》经文“郭公”,因缺乏后续事件记载,导致历代学者对其含义争议不休。《春秋》作为儒家经典,其简略笔法使得这两个缺例成为训诂学中的典型例证(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语义演变

该词组合后,从专指《春秋》笔法缺陷逐渐扩展至泛指文字记录不完整、存疑的情况。例如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夏五郭公,圣人之慎疑也”,强调其对文献严谨性的警示意义(参考来源:《中国典故大辞典》)。

三、现代应用

当代语言学中,“夏五郭公”常用于学术讨论,特指古籍校勘、版本考据时遇到的文本残缺问题。如《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曾以该词为案例,分析先秦文献的传抄讹误规律(参考来源:《古籍整理术语汇释》)。

网络扩展解释

“夏五郭公”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春秋》经文中的两处脱漏记载,现多用于比喻文字缺失或记载不完整。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出处与含义

    • 该成语出自《春秋》的《桓公十四年》和《庄公二十四年》两处记载:
      • 《桓公十四年》原文为“夏五”,但未写明“五月”,形成脱漏。
      • 《庄公二十四年》记载“郭公”后未续写事件内容,导致文意残缺。
    • 后人将这两处合称为“夏五郭公”,代指文字或文献中的缺漏现象。
  2. 结构与用法

    • 成语结构为偏正式,属中性词,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文字、文献的疏漏。
    • 例如:“这篇古籍因年代久远,部分内容如夏五郭公,需结合其他史料补全。”
  3. 现代引申意义

    • 除原意外,也可泛指文本中的不完整或存疑之处,常见于学术考证、古籍研究等领域。

该成语通过《春秋》的具体脱例,生动反映了古代文献的严谨性与后世对文字完整性的重视。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强调文本的缺失或需考证的特性。

别人正在浏览...

阿连安扎百意百依百顺本命辰唱道陈鸿寿穿屋春帖子刺举翠莲国答腔颠动电光绸洞井耳鼓斐韡風馳雲捲風起水湧宫衞诟诅合方氏弘盛贿赂公行会面交混姣姣教肄冀钞接茬借绯机速聚骨扇开斛魁主拉圾箱廪竹陋风逻辑错误吕剧马甲袋猫弹竹昧犯郿绦闹闹穰穰辟小强抢清俐秋势收禽肆意妄为檀施讨没脸面铁杉托庇徒行卫画无泥下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