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五”及“郭公”均为《春秋》经文脱漏之处。《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 杜预 注:“不书月,闕文。”又《庄公二十四年》:“ 郭公 。” 杜预 注:“无传,盖经闕误也。”后因以“夏五郭公”比喻文字有残缺。
“夏五郭公”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春秋》经文中的两处脱漏记载,现多用于比喻文字缺失或记载不完整。以下是详细解释:
出处与含义
结构与用法
现代引申意义
该成语通过《春秋》的具体脱例,生动反映了古代文献的严谨性与后世对文字完整性的重视。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强调文本的缺失或需考证的特性。
《夏五郭公》是一首古代汉语诗歌,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夜晚清凉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夏五郭公》的拆分部首是夕(夕字头两边有点),夕字的第一笔是横画。
《夏五郭公》在《全唐诗》中被收录,是杜牧在唐代创作的。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以唱衰盛唐诗风格而著名。
《夏五郭公》的繁体字为「夏五郭公」。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夏五郭公》的写法在古代与现代并无明显差异。
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瓜州出塞客。
咸阳古道音尘绝,西风独破胡兵泪。"
这里的《夏五郭公》描述的是作者夜晚在郊外欣赏夜景时的情景,与整首诗融为一体。
夏天、五月、郭公、夏日
郭璞、五郭、夏朝、郭炎
冬五郭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