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漂泊流离。梗,断梗;蓬,飞蓬。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相逢》:“梗跡蓬飘,跋踄山川岂惮劳。”
“梗迹蓬飘”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gěng jì péng piāo,其核心含义是比喻漂泊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本义:
通过“断梗”和“飞蓬”两种意象表达漂泊无依的境遇。“梗”指植物的茎秆,易折断而随风飘散;“蓬”即蓬草,枯后根断,随风滚动,常用来象征漂泊。
引申义:
形容人生动荡、流离失所,或因环境所迫辗转四方,如《寻亲记》中“跋踄山川岂惮劳”的艰辛。
典故来源:
出自明代戏曲家范受益的《寻亲记·相逢》,原文为:“梗迹蓬飘,跋踄山川岂惮劳。”
该句描绘了剧中人物为寻亲不惧跋涉的漂泊历程。
语法结构:
属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生活状态。例如:“他半生梗迹蓬飘,饱尝世态炎凉。”
此成语通过自然物象的脆弱性与流动性,映射古代社会战乱、灾荒等背景下百姓的流离命运,兼具文学美感与历史厚重感。
《梗迹蓬飘》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形容某个人或事物的行迹不固定、犹如飘荡。
《梗迹蓬飘》这个词的部首是木(mù)和艸(cǎo),由13个笔画组成。
《梗迹蓬飘》是古代文人墨客创造的词语,常被用来描绘旅行者的行迹飘忽不定的状态。
繁体字中《梗迹蓬飘》的写法分别为「梗」、「迹」、「蓬」和「飄」。
在古时候,汉字《梗迹蓬飘》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比如,「迹」在古时候写作「蹟」,而「飄」则写作「飃」。
1. 故乡的风景在梗迹蓬飘中渐行渐远。
2. 漂泊多年的他,已经习惯了梗迹蓬飘的生活。
梗迹、梗飘、迹蓬、蓬飘
游离、漂泊、飘零、落草
安居、立定、归宿、扎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