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刺配的意思、刺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刺配的解释

[tattoo the face of a criminal and send him into exile] 古代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边远地方

详细解释

古代刑罚名。在犯人面部刺字,发配边远地区。《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餘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復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元典章·刑部七·诸奸》:“ 山南 江北道 廉访分司官先将 郑青 面刺‘犯姦二度’四字,将本人转发 金场 运司收管,配役本省,不见犯姦刺配通例。”《水浒传》第七回:“﹝ 林冲 ﹞怎敢恶了 高太尉 ?轻则刺配了他,重则害了他性命。” 吴晗 《灯下集·刺配》:“受到刺配刑罚的人,到配所后还得服劳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刺配是中国古代刑罚制度中的复合刑种,由“黥刺”与“流配”两部分构成。该刑罚最早可追溯至五代时期,至宋代形成定制,主要适用于强盗、杀人等重罪。其执行方式分三步:首先在犯人面部或耳后刺字(称“金印”),其次施以脊杖,最后发配至边远地区服劳役或充军。

从刑罚性质分析,刺配具有三重特征:

  1. 身体标识性:通过黥刺形成永久性耻辱标记,《宋史·刑法志》载“犯盗者刺环于耳后,徒、流以方,杖以圆”,不同犯罪对应不同刺青形制;
  2. 肉体惩戒性:杖刑造成生理创伤,据《文献通考》记载,脊杖分十三等,最高至二十杖;
  3. 空间隔离性:配隶地点分本州、邻州、五百里、千里、二千里等五等,《庆元条法事类》明确规定“诸犯流应配者,分别地理远近”。

该刑罚在《水浒传》等文学著作中多有反映,如林冲、武松等人物经历均涉及刺配程序,印证了其作为宋代司法体系核心刑种的历史地位。元代虽延续此制,但至明清逐渐被充军、发遣等新型流刑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

刺配是中国古代一种结合刺面(黥刑)与流放的复合刑罚,其核心特征是将罪犯面部刺字后发配至边远地区服役。以下是详细解释:

1.刑罚构成

2.历史发展

3.刑罚特点

4.文学与历史实例

5.评价与影响

刺配打破了隋唐以来“五刑”体系的轻刑化趋势,标志着刑罚的加重。其影响延续至明清,成为封建后期严刑峻法的典型代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法律条文,可参考《宋史·刑法志》及《元典章》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衣报道倴城必得鼈岩鄙略部陈补缀财赍翠盘道员打天下登垄吊劳冻肉趸售鹅眼钱浮套共头观乐谷行黑亮何如鹤塞潢裱徽金简达跲踬季度精能稷牛谨凛九虞居士沮谢可体崆峒快慰兰生踉踉跄跄联衔辽钱龙头漏逸緑盐埋蛇靡类醲緑抛洒蠯蛤生往沈冤世治算録岁登梯气酒吐艳苇绡文质三统西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