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芟的意思、稍芟的详细解释
稍芟的解释
指树枝芦荻等塞河之物。《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往年 河 决 商胡 ,执政之臣,不审计虑,遽谋修塞,凡科配稍芟一千八百万,骚动六路百餘州军,官吏催驱,急若星火,虚费民财,为国歛怨。”
词语分解
- 稍的解释 稍 ā 本义为禾末,引申为略微:稍稍。稍微。稍许。稍纵即逝。 稍 à 〔稍息〕军事或体操的口令。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 芟的解释 芟 ā 割草,引申为除去:芟草。芟除(a.除草;b.删削文字)。芟夷。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稍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含义与现代常用词汇有所不同。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解释,其详细意思如下:
一、基本释义
"稍芟"指古代用于除草或收割禾稼的农具,特指一种长柄的大镰刀或钐刀。其中:
- "稍":在此语境中可指长柄(如"稍棒"即长棍),或含有"末端"之意,引申指长柄农具。
- "芟" (shān):本义为除草,也指割草、收割用的镰刀类工具。
二、文献依据与权威解释
- 《周礼》郑玄注:在《周礼·地官·稻人》"以时杀其草"一句下,汉代经学家郑玄注释道:"杀草,谓芟之。若今下芟。郑司农云:'以时杀草,谓芟之,以泽水有时雨泽至,芟之,明年乃稼。'杜子春云:'杀,读为稍。稍芟,谓以水泽水浅草生,芟去新草,故谓之杀草也。'" 这里杜子春将"杀"读作"稍","稍芟"即指芟除草的工具或行为。 (此指《周礼》原文及注疏,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周礼注疏》)
- 《汉语大词典》:明确收录"稍芟"词条,释义为:"农具名。长柄大镰刀。" 并引用了上述《周礼》郑玄注中杜子春的说法作为书证。 (此指《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可查阅该词典纸质版或授权数据库)
- 《辞源》(修订本):在"芟"字条下或相关词条中会涉及"稍芟"的含义,解释其为古代除草的农具,与《周礼》记载相符。 (此指《辞源》(修订本)相关条目,商务印书馆出版)
- 王力《古代汉语》等教材:在讲解《周礼》选文或古代农具时,常会提及"稍芟"作为除草工具的例子。 (此指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教材相关注释,中华书局出版)
三、总结
"稍芟"是一个源于先秦典籍《周礼》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是指古代用于除草或收割的一种长柄大镰刀类农具。其释义主要依据古代经学注疏(如郑玄、杜子春注)及权威的现代汉语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辞源》)。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古籍阅读和古代文化研究中。
网络扩展解释
“稍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水利或工程相关的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
“稍芟”指树枝、芦荻等用于堵塞河道的材料。在古代治水工程中,这些植物材料常被捆扎成束,用于加固堤坝或堵塞决口。
-
构词分析
- 稍:本义为“禾末”(谷物顶端细小的部分),引申为细枝、末端。此处指代细小的植物枝条。
- 芟:原指除草或收割,此处指收割后的植物材料(如芦苇、茅草等)。
历史用例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记载,北宋时期治理黄河商胡段决口时,曾大规模征调“稍芟”:“凡科配稍芟一千八百万,骚动六路百餘州军……”,说明其用途是作为防洪物资,用量极大且征调过程扰民。
延伸背景
- 应用场景:古代缺乏现代建材,常用植物纤维、木桩等结合泥土夯实,形成“埽工”(一种传统河工技术),“稍芟”即其中关键材料。
- 社会影响:因治水需求,征调稍芟成为百姓沉重负担,如宋代河工常引发民怨。
“稍芟”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专用术语,特指用于堵河固堤的植物材料,反映了传统治水技术的特点和社会动员的规模。需结合历史文献理解其具体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哀鸿遍野安车輭轮柏实蚕崖侧艳惩艾陈义重新踹看春嫩处正存执倒掖气独占鼇头分日服车伏道贡茶公大夫工人士刮刬寒歌合得着驩迎夥长家弟家舅江沙解沮狷刚两骖灵隽潾涌理冤摘伏陋心谬略脑盖牵滞倾角青鸭奇葩三年丧神伎诗啓衰夕霜栗説时迟,那时快庶鱼俗士素烟头脸屠戮托熟文毋害兀岸侮傲鰞鲈闲扯小停心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