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掌管户口登记。《周礼·秋官·司民》:“司民掌登万民之数。”《国语·周语上》:“司民协孤终。” 韦昭 注:“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已上,皆书於版。”
(2).星名。《周礼·秋官·小司寇》:“孟冬祀司民,献民数於王。” 郑玄 注:“司民,星名,谓轩辕角也。”
(3).管理百姓万民。《书·酒诰》:“勿辩乃司民湎于酒。” 孔 传:“勿使汝主民之吏湎於酒。”《墨子·天志中》:“以临司民之善否。”
司民是汉语中的古官职名,指古代掌管户籍与人口统计的官员,其核心职责是记录百姓数量、稽查人口变动,为赋役和行政管理提供依据。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职能
“司”意为“掌管”,“民”指“百姓”。“司民”即“主管民众事务的官员”,特指负责登记户籍、统计人口的官职。其工作包括记录出生、死亡、迁移等人口变动,定期上报朝廷。
历史背景
该职最早见于《周礼》,属秋官司寇下属,负责“掌登万民之数……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形成系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唐代改称“户曹参军”,职能延续。
经典记载
《周礼·秋官司寇》明确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以赞王治。”郑玄注:“登,录也;赞,助也。” 说明其职责是协助君王治理国家。
《辞源》释义:“古代官名,掌户籍。”佐证其职能的权威性。
制度演变
唐代杜佑《通典·职官》提到,汉代有“户曹掾”,唐代州府设“司户参军”,均继承“司民”职能,管理户籍、田宅、赋税等事务。
司民制度体现古代中国对人口管理的重视,是中央集权下赋役制度与基层治理的基础。其名称虽后世少见,但“户籍使”“户部”等官职均承袭其核心职能,影响延续至明清时期。
参考来源:
“司民”一词在不同历史文献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户籍管理官
“司民”是周代设立的官职,隶属于秋官司寇,职责为登记全国人口信息,包括居住地(都城、都鄙、郊野)、性别、出生及死亡情况。据《周礼》记载,司民需每年将统计结果上报司寇,再由司寇呈递周王,内史、司会等官员留存副本作为施政参考。
具体职责
“司民”也指古代星官名,即轩辕角星(属狮子座)。《周礼》提到,孟冬时节祭祀此星,并献上人口统计结果,象征天人感应。
现代语境中,“司民”偶见于公司名称(如“汉殷药业公司”)、法律案件名称(如“民间借贷纠纷”)等,但多为历史术语的借用。
该词核心含义为周代户籍官,兼具天文、政治治理的引申义。若需深入考据,可参考《周礼·秋官》《史记》等原始文献。
包赔报说表德嘈唼赪茎丛沓打长工大哄大嗡东沙群岛断杀断袖之癖丰赀覆酱瓿拂庐俯纳该洽瓜米孤抱鬼廷孤离鼓子汗火虹蝀胡簋简卜甲姓系带京官浸溜金条灸师举纲卡介苗跨马凌汛临终关怀绺鬏昧旦密拆繁驵迁就琼浆弃僞从真声名藉甚圣谟遂非糖稀贪惜桃夭新妇徒搏土老帽葨芝卧隐龌齚黠棍闲厠相蒙饷糈仙薮写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