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的意思、胎息的详细解释
胎息的解释
(1).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后汉书·方术传下·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 李贤 注引《汉武内传》:“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坐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且説 张果 是 帝尧 时一个侍中,得了胎息之道,可以累日不食,不知多少年岁。”
(2).指气息;呼吸。 唐 高彦休 《唐阙史·王居士神丹》:“则以前药復滴於鼻,须臾忽苏,黎明则胎息续矣。” 宋 范成大 《石湖书事》诗:“兀坐胎息匀,不觉清梦熟。”
(3).犹师承;效法。 清 纪昀 《<陈后山诗钞>序》:“然胎息古人,得其神髓,而不掩其性情,此 后山 之所以善学 杜 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舍人( 谭莹 ) 乐志堂 集文诗略,亦多胎息六朝之作。” 茅盾 《民间、民主诗人》:“最近, 马凡陀 的胎息于‘吴歌’的新诗,也颇值得称赏。”
词语分解
- 胎的解释 胎 ā 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母体内的幼体:胎儿。胎生。胎教(刼 )(指通过母体对胎儿施加影响,为胎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胚胎。怀胎。 事的开始,根源:祸胎。 器物的粗坯:泥胎。铜胎。 衬在衣服、被褥面子
- 息的解释 息 ī 呼吸时进出的气:鼻息。喘息。叹息。窒息。瞬息万变。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宁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繁殖,滋生:休养生息。滋息。 音信:消息。信息。 儿女:子息。 利钱:息
网络扩展解释
胎息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其核心含义在不同领域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本义与道家修炼
-
原始本义
指胎儿在母腹中通过脐带进行的物质交换(即胎盘呼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呼吸。这一生理现象引申为道家修炼术语。
-
道家修炼方法
道家认为胎息是通过意念引导的高层次内呼吸,以丹田为中心进行能量循环。修炼到极致时,外呼吸(口鼻呼吸)会自然减弱甚至暂时停止,实现“体呼吸”(通过毛孔与外界交换气体)。
二、核心特征
- 呼吸状态:修炼者虽保持自然外呼吸,但注意力完全转向丹田,形成“若存若忘”的呼吸节奏。
- 能量转换:强调人体与宇宙能量的连接,通过内气运行实现生命能量的自我修复与提升。
三、作用与争议
-
修炼目标
道家典籍记载,胎息可达到返老还童、天人合一的境界,被认为是“长生之径,仙道之门”。
-
现代争议
部分观点认为胎息并非可主动练习的功法,而是修炼到高深阶段自然呈现的状态,对刻意教授胎息方法持否定态度。
四、其他领域延伸
- 文学比喻:用于描述对古人作品的深度模仿,如清代纪昀评价陈后山诗“胎息古人”。
- 命理解读:在八字命理中,胎息被赋予预测个体命运发展的象征意义(此解释权威性较低,仅供参考)。
提示:不同文献对胎息的描述存在差异,建议结合《抱朴子》《云笈七签》等道家经典进一步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二
《胎息》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成部首可以分为“月”和“心”,总共有8画。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胎儿在母体内的生命活动和呼吸。
《胎息》一词来源于古代医学术语,描写了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活动。在古代,人们对胎儿的生命活动十分关注,而胎息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反映出胎儿的健康状况和生命力。
《胎息》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胎息」。繁体字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一些中文传统文化保护较完整的地方,目前在大陆地区的日常使用中已较为罕见。
古时候,《胎息》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具体的写法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由于汉字的发展,字形和写法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迁而改变。
以下是一些关于《胎息》的例句:
1. 我们需要仔细观察胎息的情况,以确保胎儿健康发育。
2. 胎息是评估孕妇和胎儿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3. 医生通过监测胎息来判断胎儿是否受到了足够的氧气供应。
《胎息》的组词:
1. 胎动:胎儿在母体内的活动。
2. 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未出生的人类个体。
《胎息》的近义词:
1. 胎动:指胎儿在母体内的运动。
2. 胎心:指胎儿心脏的跳动声。
《胎息》的反义词:
没有明确的对立词。
总结起来,《胎息》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月心”,写法有8画。它指的是胎儿在母体内的生命活动和呼吸。这个词源于古代医学,对胎儿的健康状况和生命力起到重要作用。繁体字写作「胎息」。古时候《胎息》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不同。一些相关词语有胎动、胎儿,近义词有胎动、胎心,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隘陿安奠鼇掷鲸吞掰腕子鳖索萆荔残弃拆号长往麤刺村公大才盘盘搭盖簟竹贰觞凤灯讽读枫叟稾本攻摘光阴幌子浑不似将本求财节用爱民浄丽九节杖九锡文寄鲊冷视岭南派铃柝嫠惸貍沙吕蒙马主马柱靡类明光铮亮朴貌迁斥锵金鸣玉桥航岂必倾己罄囊情伪青霞志钦顺上空山洪烧鸭侍临矢力同心使腔霜竹説一是一,説二是二颂酒凸凸囊囊宛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