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罍樽的意思、罍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罍樽的解释

见“ 罍尊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罍樽(léi zūn)是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青铜酒器名称,通常并称指代祭祀宴饮中使用的礼器。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形制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解释:


一、字义溯源

  1. 罍(léi)

    《说文解字》释为“酒尊”,形似壶,敛口广肩,肩部常饰双耳或兽首衔环,腹部下方有鼻钮便于倾倒酒液。其名源自“雷”,取象于云雷纹装饰,象征祭祀时沟通天地。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印证其为盛酒之器。

  2. 樽(zūn)

    《玉篇》注“酒器也”,初作“尊”,后分化字形。特指筒形敞口酒器,常带圈足,用于温酒或斟酒。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可见其日常宴饮用途。


二、形制与功能

器物 典型特征 使用场景
体型较大,肩宽腹深,多带盖;商周流行方罍,春秋后多为圆罍 贮酒、分酒于重要祭祀场合
筒状器身,常见三足或圈足,汉代流行鎏金、错金银工艺 宴席温酒、斟酒器具

二者常配套使用:罍贮酒,樽酌酒,体现周礼“酒正辨五齐三酒”的礼仪规范。


三、文化象征

  1. 礼制载体

    罍樽数量、纹饰象征主人身份。《周礼·春官》载:“庙中用罍樽,诸侯六,大夫四”,体现等级秩序。

  2. 哲学隐喻

    《淮南子》以“樽盈则倾”喻谦逊之道,反映古人以器物寓德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汉典.
  2. 国学大师.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青铜器全集》
  4. 中华书局. 《周礼注疏》
  5. 上海古籍出版社. 《淮南子译注》

网络扩展解释

“罍樽”是古代两种不同的酒器名称,分别指“罍”与“樽”,需分开解释:

  1. 罍(léi)
    古代大型盛酒器,多见于商周时期,材质以青铜为主,也有陶制。

    • 形制:通常为圆形或方形,腹部宽大,颈部收束,带盖,部分有双耳或圈足。
    • 用途:主要用于祭祀、宴会时贮存酒,倾倒时需用勺取酒。商周青铜罍多饰兽面纹、云雷纹,体现礼制功能。
    • 演变:战国后逐渐被壶、尊等替代,汉代仍有陶罍作为明器。
  2. 樽(zūn)
    泛指饮酒器,形制多样,流行于汉至唐宋。

    • 特点:早期为筒状带三足(如汉代青铜樽),后发展出圈足、托盘形制,常配勺。材质包括青铜、漆木、陶瓷等。
    • 功能:用于温酒或直接饮酒,常见于宴饮场合。唐代诗人李白“莫使金樽空对月”即指此类器具。
    • 文化意义:樽常与文人雅士关联,象征风雅生活。

区别:

现代关联:
两者均为青铜器研究的重要对象,考古出土的罍(如三星堆青铜罍)和汉代错金樽,是研究古代礼制与工艺的实物证据。

别人正在浏览...

哀疚傲慢不逊板障备荒别次鄙俚浅陋宾鸿补天词派翠舘翠茸大魁天下丹阳布衣顶花皮肚肠愕视丰资爟火韩卢逐块豁了甲等讦愎界边究而言之疾言决刑巨室刻瑑郎署柳眼花须满山遍野蒙揜黾窟面砖内陆弄精魂铅版七觉秦京宂迫软和诜诲耍俏说白道绿束身受命诉长道短台安台宪嘽缓腾顿挑挞颓坌玩讽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无觉无口匏五明囊乡曲纤辉小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