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继位的国君。《左传·昭公十二年》:“夏, 宋 华定 来聘,通嗣君也。” 杜预 注:“ 宋元公 新即位。”《宋书·范泰传》:“及 庐陵王 义真 、 少帝 见害, 泰 谓所亲曰:‘吾观古今多矣,未有受遗顾託,而嗣君见杀,贤王婴戮者也。’” 清 恽敬 《顾命辨上》:“既殯,柩前立嗣君,所以传其统。”
(2).称皇太子为嗣君。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 仁宗 在位岁久,德泽在人,人所信服,故一日晏驾,天下禀承遗令,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朝廷上,用逆臣,公然弃妃囚嗣君。”
(3).称别人的儿子。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 雪芹 者, 曹楝亭 织造之嗣君也。”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五:“ 纳兰成德 侍中与 顾梁汾 交最密……一夕,﹝ 梁汾 ﹞梦侍中至,曰:‘文章知己,念不去怀;泡影石光,愿寻息壤。’是夜,其嗣君举一子。 梁汾 就视之,面目一如侍中。”
嗣君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
本义为继承、接续,常见于宗法制度中表示血脉或地位的传承,如《说文解字》释“嗣”为“诸侯嗣国也”,强调权力承袭属性。
指君主、统治者,古代特指天子或诸侯,后引申为对尊贵者的敬称。二字组合后,“嗣君”直译为“继承君位者”。
古代本义:
指已确立的君位继承人,尤指先君去世后正式继位的新君主。
例证: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嗣君即位”,此处“嗣君”即指新继位的齐景公。
《古代汉语词典》明确标注:“嗣君,继承君位的太子或新君。”
现代引申义:
现代汉语中,国际外交场合偶用“嗣君”作为对别国君主继承人的正式称谓,以示礼节。
例证:
《现代汉语大词典》收录此用法,释义为“对别国君主继承人的敬称”。
在家族文化中,可泛指继承宗祧的嫡长子,但此用法渐趋式微。
“嗣君”一词浓缩了中国古代宗法制与君权传承的核心观念,强调血统正统性与权力合法性的结合。其使用严格限定于君主制语境,现代仅存于特定外交或历史叙述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参考来源:
“嗣君”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其核心释义如下:
继位的国君
指正式继承君主之位的统治者。该用法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如“宋元公新即位”时被称为嗣君。古代君主更替时,新君需通过册封或遗诏确认其合法继承地位,如《宋书·范泰传》中“受遗顾托,而嗣君见杀”即体现此义。
皇太子代称
在特定语境下专指皇位继承人,如《顾命辨上》记载“既殯,柩前立嗣君,所以传其统”,此处嗣君即指储君。
对他人儿子的尊称
明清时期演变为社交场合中对他人儿子的雅称,如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称曹雪芹为“曹楝亭织造之嗣君”。
需注意,不同文献中的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例如《随园诗话》称曹雪芹为嗣君时,并非指皇位继承,而是对其父辈身份的尊称。
八竿子打不着包龙图薄暮冥冥本命髀髋堛然参序程律愁凄颠狂反生香贩佣凤京腹心之疾富腴高听公房勾达甲坼构嫌关领海容好美黄海睑下垂角圭紧急关头亢炎快慢筐举郎署劳之莲蓬练主栗薪力作马援据鞍鸣玉曳组末学南道泡花辟仗箭切当切害穷沙奇文瑰句桡词三耳上京山西深沟固垒声焰説什麽死里求生同宿退笔冢土揖香骨象物携壶豨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