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继位的国君。《左传·昭公十二年》:“夏, 宋 华定 来聘,通嗣君也。” 杜预 注:“ 宋元公 新即位。”《宋书·范泰传》:“及 庐陵王 义真 、 少帝 见害, 泰 谓所亲曰:‘吾观古今多矣,未有受遗顾託,而嗣君见杀,贤王婴戮者也。’” 清 恽敬 《顾命辨上》:“既殯,柩前立嗣君,所以传其统。”
(2).称皇太子为嗣君。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 仁宗 在位岁久,德泽在人,人所信服,故一日晏驾,天下禀承遗令,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朝廷上,用逆臣,公然弃妃囚嗣君。”
(3).称别人的儿子。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 雪芹 者, 曹楝亭 织造之嗣君也。”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五:“ 纳兰成德 侍中与 顾梁汾 交最密……一夕,﹝ 梁汾 ﹞梦侍中至,曰:‘文章知己,念不去怀;泡影石光,愿寻息壤。’是夜,其嗣君举一子。 梁汾 就视之,面目一如侍中。”
“嗣君”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其核心释义如下:
继位的国君
指正式继承君主之位的统治者。该用法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如“宋元公新即位”时被称为嗣君。古代君主更替时,新君需通过册封或遗诏确认其合法继承地位,如《宋书·范泰传》中“受遗顾托,而嗣君见杀”即体现此义。
皇太子代称
在特定语境下专指皇位继承人,如《顾命辨上》记载“既殯,柩前立嗣君,所以传其统”,此处嗣君即指储君。
对他人儿子的尊称
明清时期演变为社交场合中对他人儿子的雅称,如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称曹雪芹为“曹楝亭织造之嗣君”。
需注意,不同文献中的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例如《随园诗话》称曹雪芹为嗣君时,并非指皇位继承,而是对其父辈身份的尊称。
《嗣君》是指继承君主地位的人,通常指的是太子或皇嗣。在历史上,嗣君是接替皇帝位的继承人,承担着继续皇家血统和维护帝国稳定的责任。
《嗣君》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子,部首为口的汉字通常表示与口有关的事物;而子是一个常用的字义辅助部首,表示与字义有关的概念。
根据笔画计算,《嗣君》共有12个笔画。在书写中按照横、竖、撇、捺的顺序依次组成各个字形。
《嗣君》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经典《礼记》,其中记载了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和皇位继承的礼仪。而繁体字形可以写作「緤君」。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嗣君」的字形与现代略有差异。例如,「嗣」字的上方有一个斜线与两个撇相接,下方则只有一个直行。而「君」字在古代写法中,上方的三个横钩分布更加均匀,左上方的横钩稍微向右延伸。
1. 太子嗣君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2. 他是朝廷亲定的嗣君,将来将主持国家大事。
1. 嗣位:指继承皇位或高位。
2. 太子嗣:指继承皇位的太子。
3. 嗣后:指皇帝去世后的继任者。
近义词:继承人、储君
反义词:前君、废嗣
埃塞俄比亚安暇翺翥巴巴多斯百鬼不看佛面看金面不可思议劖言讪语扯烂污赤仄楚宫衣错开错支剌等腰梯形地网天罗洞合恶终废心風泵讽讪负才傲物竿头日进耕童护勇家法拷纱可不的口粮老哥立家眉目传情缪错姆训内层女岐欧褚沤鸟徬徨切激圈豚任责三下两下慎核神味涉手诗锦説不来怂兢讼声绥远投殛推用托落猥冗五伦无神闲细销暑孝子顺孙隙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