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取法于物象;描摹物象。《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 杜预 注:“象所图物,著之於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荀况 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 唐 韩愈 《谢自然诗》:“余闻古 夏后 ,象物知神姦。”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之五:“今夫文章者……有象物之体,有抒情之体。”
(2).指画有各类不同物象的旗帜。《左传·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 杜预 注:“物,犹类也。” 孔颖达 疏:“类,谓旌旗画物类也。百官尊卑不同,所建各有其物,象其所建之物而行动。”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国容眡令而动,军政象物而具。”
(3).指麟、凤、龟、龙四灵。《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 郑玄 注:“象物,有象在天,所谓四灵者。天地之神,四灵之知,非德至和则不至。《礼运》曰:‘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谓道辅仁,司化莫晣;象物方臻,眡祲告沴。”
象物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两个核心层次:
指古代描绘特定物象的图腾或徽识,特指代表神灵、祥瑞或凶煞的象征性图案。
典籍依据:
《左传·宣公三年》载:“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此处“象物”指铸鼎时刻画的各种神灵(祥瑞)与精怪(凶邪)图像,用于教化民众辨识善恶。
《周礼·春官》亦提及“六象”祭祀礼仪,郑玄注:“象物,有象在天……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指代象征天意的灵兽图腾。
指对客观事物形态的描绘或模拟,强调具象化的艺术或技术表现。
文献例证:
《周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此处“象物”意为模拟事物的外在特征与内在规律。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称“象物之法,必取其真”,强调描摹需忠实于事物本貌。
现代汉语中,“象物”一词使用较少,多见于古汉语研究或文化论述,保留“象征性符号”及“具象化表现”双重内涵。如“青铜器象物纹饰研究”指对纹饰象征意义与造型技艺的双重探讨。
权威参考来源:
(注:古籍原文引用均依据通行校勘本,现代著作可参考出版社官方文献数据库。)
“象物”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不同文献语境综合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指通过观察自然或社会中的具体物象,进行艺术或文化创作。例如《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夏禹“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即在鼎上刻画各类物象,帮助百姓辨识善恶神奸。这一用法也见于文学理论,如刘勰《文心雕龙》提到荀况“象物名赋”,即通过描摹物象创作赋体。相关成语“铸鼎象物”即源于此典故。
古代旗帜上绘制特定物象以区分官职或军事等级。《左传·宣公十二年》载“百官象物而动”,杜预注解释为“旌旗画物类”,即官员根据旗帜上的图案行动。南朝颜延之的诗序中也有“军政象物而具”的描述,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含义。
《周礼·春官》提到“象物”为四灵(麟、凤、龟、龙),象征天地祥瑞。郑玄注解称其为“有象在天”的神灵,需德行至和方能显现。这一用法多见于礼制文献,如《礼运》明确将四灵定义为祥瑞象征。
例句补充: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文献和现代词典的定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周礼》等原始文献或权威注解。
半气参互参领参实操剸长流朝谴衬背戴阳丹忱打破砂锅问到底电驱底居废绝烽火连年凤喈風險丰琰分势附加税盍合子横卷横拦竖挡鸿稀鳞绝滑柔奸商蕉衫家生孩子杰济獧浮句计勘察寇先枯葑揽凳量时度力灵火流庽漏壶緑衣人梅花妆蜜不齿蜂明晖秾秾偶数曝骨履肠齐栗情通青枝绿叶跂踵神候世臣师旅琐姿天籙体问投化骫曲衔恩悉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