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果的意思、四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果的解释

(1).佛教语。声闻乘圣果有四,旧译依梵语称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新译将前三果译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书》:“吾不翔翮於四果,卿尚无疑其集佛。” 南朝 梁 沉约 《佛记序》:“非唯四果不议,固亦十地罔窥。”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纳缚僧伽蓝》:“伽蓝西南,有一精庐。建立已来,多歷年所,远方辐凑,高才类聚,证四果者难以详举。”

(2). 宋 代民间教派名。 宋 陆游 《条对状》:“惟是妖幻邪人,平时誑惑良民,结连素定,待时而发,则其为害,未易可测。伏缘此色人处处皆有, 淮南 谓之二禬子,两 浙 谓之牟尼教, 江 东谓之四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果在汉语中为多义词,其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主要包含以下四种释义:


一、佛教术语:四种修行果位

指小乘佛教修行的四个证悟阶段,源自梵语意译。

  1. 须陀洹(Srotāpanna):初果,意为“预流”,断三界见惑,初入圣道。
  2. 斯陀含(Sakṛdāgāmin):二果,意为“一来”,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
  3. 阿那含(Anāgāmin):三果,意为“不还”,断尽欲界思惑,不再轮回欲界。
  4. 阿罗汉(Arhat):四果,意为“无生”,断尽三界见思惑,解脱生死轮回。

    来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电子版(例:佛光大辞典),《阿含经》经文释义。


二、古代祭祀制度:四种祭品

《周礼》记载的祭祀等级分类,依身份限定祭品:


三、植物学分类:四种果实类型

按形态结构划分的果实类别:

  1. 核果: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内果坚硬(如桃、杏);
  2. 梨果:花托与子房愈合形成的假果(如苹果、梨);
  3. 浆果:多汁肉质,含多数种子(如葡萄、番茄);
  4. 瓠果:葫芦科特有,侧膜胎座发育(如西瓜、南瓜)。

    来源:李扬汉《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植物志》在线版(例:CVH植物志)。


四、方言专指:闽南语“四果冰”

流行于闽台地区的甜品,原指以绿豆、红豆、花生、芋圆四种配料制成的冰品,后延伸为多种配料组合的统称。

来源:台湾《教育部闽南语常用词辞典》(例:台湾闽南语辞典),民俗饮食研究文献。


结语

“四果”一词需根据语境区分:佛教强调修行阶位,礼制指向祭祀规格,植物学属分类术语,方言则特指饮食文化。释义时需结合领域背景,避免歧义。

网络扩展解释

“四果”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佛教文化和民俗传统分别解释:

一、佛教术语中的四果

在佛教声闻乘修行体系中,“四果”指修行者证悟解脱的四个阶段,又称“四圣果”。根据和,具体包括:

  1. 须陀洹果(预流果)

    • 梵语Srotāpanna,意为初入圣者之流。断除“身见、戒禁取见、疑”三结,需七次往返人间与天界方能解脱,如《金刚经》所言“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2. 斯陀含果(一来果)

    • 梵语Sakadāgāmin,意为仅需一次往返人间。已断欲界前六品烦恼,尚需一次轮回即可解脱。
  3. 阿那含果(不还果)

    • 梵语Anāgāmi,意为不再返回欲界。完全断除欲界后三品烦恼,死后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继续修行。
  4. 阿罗汉果(无生果)

    • 梵语Arhat,南传佛教最高果位。彻底断尽三界烦恼,脱离轮回,如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证四果者难以详举”。

二、民俗文化中的四果

在祭祀习俗中,“四果”指特定水果组合,但存在地域差异:

三、其他含义

宋代民间曾出现以“四果”为名的教派(见),属于历史名词,现代已罕见使用。

需结合语境判断“四果”具体指向。佛教四果强调修行次第,民俗四果侧重祭祀象征,二者文化内涵截然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

哀风坳窊白无瑕弊端摈薄不脩陈露吹风胡哨垂念楚炬亶州掇皮沸河風矩辅酶腹心疾鲠直贡土鬼见愁荷兰合竹怳惝护身咒奸敝椒料金篦术锦布金簳积年累岁捐廪君子之交淡若水口语体款恻宽带款冬胯下之辱六一泉冒炮玫瑰紫飘曳乾符青绉绸惹祸招灾柔丽枘凿方圆删简山梁舍筏设建诗工说来说去彤辇突出王邸晚驾洼田碨磊痿损无慙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