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舍筏的意思、舍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舍筏的解释

舍弃渡人的船筏。谓佛法如筏,既已渡人到彼岸,法便无用,不可再执着。语本《金刚经·正信希有分》:“知我説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不作解缨客,寧知捨筏喻。身世已悟空,归途復何去。”后多以喻学习古人诗文要摆脱方法上的束缚,方能有所创造。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佛有筏喻,言捨筏则达岸矣,达岸则捨筏矣。” 明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捨筏登岸,禪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禪一致,等无差别。 大復 与 空同 书引此,正自言其所得耳。”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五七:“作诗以道性情, 李梦阳 早已讲过;学古重在舍筏, 何景明 便是如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舍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舍弃渡河的竹筏”,常被用作比喻。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阐释其含义:

  1. 本义与核心比喻义

    该词字面指渡过河流后,舍弃作为交通工具的竹筏。其核心引申义在于比喻:达到目的或领悟真理后,应舍弃曾依赖的工具、方法或形式。这体现了“得意忘言”、“得鱼忘筌”的哲学思想,强调不拘泥于手段,重在把握本质和目的。

  2. 佛教哲学中的深化

    在佛学语境中,“筏”常喻指佛法或修行法门。佛经有“筏喻”,教导修行者:如同渡河后需舍筏,在证得佛法真谛(如涅槃)后,亦不应再执着于佛法本身(包括教义、概念、方法)。这象征着对一切执着的超越和解脱。

  3. 文学与思想中的运用

    此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和思想。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写道:“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君看此图良有以,中有至理须舍筏。” 此处“舍筏”即指欣赏画作(或艺术、学问)时,最终应超越技巧形式,领悟其内在神韵与哲理。

  4. 现代引申义

    在现代汉语中,“舍筏”的比喻义依然活跃,常用于强调:

    • 在掌握知识或技能精髓后,应摆脱对固定模式、教材或工具的依赖。
    • 在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过程中,适时放弃已无用的手段或过时的框架。
    • 追求精神或思想上的自由,不被形式束缚。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 (在线版):提供“舍筏”的基本释义及文学例证。 链接:http://www.hydcd.com
  2.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电子资源):阐释佛教“筏喻”及“舍筏”的宗教哲学内涵。 链接:https://www.fodian.net/zx/fxdc
  3. 《全唐诗》数据库 (学术资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原诗及注解,展示“舍筏”在古典文学中的运用。 链接:https://sou-yun.cn/Query.aspx?type=poem

网络扩展解释

“舍筏”是一个源自佛教经典的词汇,后引申至文学领域,具有哲学和创作方法论的双重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1. 佛学本源
    该词出自《金刚经·正信希有分》,以“筏”比喻佛法:如同渡河后需舍弃木筏,佛法作为引导众生的工具,达到觉悟后也不应执着于法本身。原文强调“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体现佛教“破执”的核心思想。

  2. 文学引申
    明代何景明等文人将其引入诗文理论,主张学习古人创作方法时需“舍筏登岸”,即掌握精髓后突破形式束缚,实现创新。例如钱起诗句“不作解缨客,宁知舍筏喻”即暗含此意。

  3. 哲学内涵
    广义上可理解为对工具理性的反思,强调在达成目标后需超越工具本身,避免陷入机械模仿或教条主义,这一理念在艺术、学术等领域均有适用性。


提示:若需具体文献例证或扩展文化影响,可参考《金刚经》相关注释及明代复古派文论。

别人正在浏览...

宝刀避光不见事不事边幅才性操介村佣戴仁戴孝大朞大藏经登临点闸鼎镬刀锯东顾独阳燔销飞柱风廊凤转俯拾皆是诰券归马浩生恒星光谱型侯吕陵极目籍牌觊觎考练狼壶劳师袭远雷部领域论口满满当当面面上摹搨木甲弄笔生谦靖窃钟掩耳腮颊丧家之犬诗酒霜翎俗网趟将陶葛条具提刀停酸瓦占违时文档兀硉限单咸阳桥狎信嘻里牙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