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受感而动,和合融洽。《礼记·乐记》:“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訢合,阴阳相得。” 郑玄 注:“訢读为熹。熹犹蒸也。” 孔颖达 疏:“熹谓蒸动。言乐感动天地之气,是使二气蒸动,则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夫雨为天地之訢合。”
(2).引申为情意投合。 唐 陆贽 《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则君臣同志,何有不从,远邇归心,孰与为乱!化疑梗为訢合,易怨谤为謳歌,浹辰之间,可使丕变。” 唐 白居易 《唐江州兴果寺律大德凑公塔碣铭》序:“初,余与师相遇,如他生旧识,一见訢合,不知其然。” 朱自清 《民众文学的讨论》:“若非所写的情思与民众訢合无间,又何能至此?”
訢合(xīn hé)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与典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訢
通“欣”,《说文解字》释为“喜也”,本义为喜悦、欢欣。清代段玉裁注:“訢与欣音义皆同。”
*例:《礼记·乐记》“天地訢合”中,“訢”即表和谐欣悦之意。
合
《康熙字典》引《说文》“合口也”,本义为闭合,引申为融洽、协同。
*例:《庄子·达生》“合则成体”,强调事物相融为一的状态。
“訢合”为同义复用结构,强调和谐融洽、欣悦相契的深层状态,多见于先秦文献:
该词属文言遗存,现代汉语已罕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哲学论述。其核心意涵可概括为:因内在和谐而产生的欣悦共鸣,兼具情感与哲理双重维度。
参考来源:
“訢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两个层面解析:
本义:指受外界感召而自然和谐的状态,常用于描述天地、阴阳等自然力量的交融统一。例如《礼记·乐记》中提到“天地訢合,阴阳相得”,这里的“訢合”即指天地之气蒸动交融。
引申义:指人与人之间情意相投、融洽契合的状态。如唐代陆贽的奏章中“化疑梗为訢合”,即通过消除隔阂达到君臣同心。
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境,既可描述自然规律的和谐(如天地、阴阳),也可形容人际关系的融洽(如君臣、知己)。需注意“訢”是“欣”的异体字,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欣合”。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边府镳杀参部参谢操翰成章长差尺土锄功黨徒的嗣烦怀反作用发政飞繮风栉雨沐杠铃高谭割削工丽乖畔官用孤林豪阔盒子会豢縻货赇街区积简充栋进功进善惩恶戟幢居震雷罇良谋凌杂蠡勺陆珍梅妻鹤子墨板模锓呢绒前筵欺凌三翟上款审辨试闱蜀道易说不来思言死友送声碎虫零杵邃野贪懒梯冲屠狗嚣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