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甚;过盛。《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三国 魏 王弼 注:“上则过亢,利见大人。” 孔颖达 疏:“过谓过甚,亢谓亢极。” 唐 邵说 《为郭令公谢一子三品官表》:“臣荣登上相,任重总戎,子弟数人,尽居右职,‘过亢’之诫,切在於心。”
“过亢”的汉语词典释义
“过亢”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过”(超过、过分)和“亢”(高、过度)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过度高昂、超越正常限度。其具体释义及用法如下:
过度高昂;过分激烈
形容情绪、行为或状态超出合理范围。
例:情绪过亢易导致决策失误。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中医学中的病理状态
指阴阳失衡时“阳气”过度旺盛的病机,常引发发热、烦躁等症状。
例:《黄帝内经》提及“阳亢”为病,过亢则耗阴。
来源:《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音乐术语中的声调失衡
古时形容音调过高而失调,违反“中和”的审美原则。
例:《乐记》强调“过亢之声,非和也”。
来源:《中国古代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
《后汉书·蔡邕传》:
“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过亢,亦当矫之以宽。”
(以乐器音调过亢比喻施政严苛,需调整至宽和。)
《宋史·舆服志》:
“礼制过亢,则民不堪其负。”
(指礼仪制度若过度繁琐,百姓难以承受。)
明确标注“过亢”含“过度;过高”义,引《后汉书》为书证。
从医学角度释义,强调“阳气过亢”与“阴虚阳亢”的病理关联。
该词属书面语,多用于学术、医学或文学语境,日常口语较少使用。其引申义始终围绕“超越平衡”的核心概念,需结合具体领域理解。
“过亢”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过亢”指言行或态度过于极端、激烈,超出合理限度,常因过分强调某种主张而忽视实际情况。例如,在决策或表达观点时缺乏适度,导致判断失误。
“过亢”不仅描述行为或态度的过度,更隐含对失衡状态的警示。其用法兼具文学性与现实指导意义,常见于古典文献和现代批评语境中。
别才仓场参观者仓英草贼场苗嘲嗤叉牙动手动脚东吴耳衣芳草鲜美方位角烦弱猓猓毫犀合爪黄金盏讲论赍具涓日沮抑阬壍刻谿旷途乐和礧礧冷若冰霜凌晓凌翥緑石砚门铺默字母老虎凝嚬驽顽女尸癖症清帮情受稽首秋风扫叶人急计生阮郎三科少年白发社伙蛇盘镜事功识文谈字说啥驷车四夷抬帖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土地改革向时小亮吸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