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敬重自身。《礼记·哀公问》:“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家语·大婚》:“是故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
(2).谓行礼致敬。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君瑞 敬身,大师忙答,各序尊卑对榻坐,须臾饮食如法。”
"敬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源自儒家修身思想,强调个体对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视与践行。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以恭敬之心修养自身品德
"敬"指内心庄重严肃、持守礼法的态度,"身"代表个体的身体、行为与人格。"敬身"即要求个体以恭敬审慎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持续不断的道德实践(如守礼、自省、克己)来提升人格境界。这体现了儒家"修己以敬"《论语·宪问》的理念,将外在的礼仪规范内化为对自我生命的庄严态度。
实现"身安"与"德崇"的统一
古人认为,"敬身"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明代大儒方孝孺在《幼仪杂箴》中明确指出:"敬身者,身安而德崇也"。意指通过严谨修身,既能保障个体行为的合宜(身安),更能成就高尚的道德品格(德崇),最终达到《礼记·大学》所言"修身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理想状态。
区别于外在功利追求的修养境界
"敬身"强调修养的纯粹性与内在性。清代学者张履祥在《备忘四》中辨析道:"人常言立志,志非攘利争权之谓也……志在敬身,志在择善"。这揭示了"敬身"的本质是超越世俗功利(如争权夺利),以追求道德完善(择善)为终极目标的生命自觉。
现代延伸与价值
在现代语境下,"敬身"可理解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责任,涵盖身心健康管理、道德自律、职业操守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它倡导个体通过内在修养实现人格完善,进而促进社会和谐,与当代倡导的"自尊、自律、自强"精神高度契合。
参考资料
“敬身”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对自我品格的尊重与修养的重视,强调个人内在的道德自律。这一含义源自儒家经典:
指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的礼仪场景。例如:
“敬身”一词融合了儒家伦理与古代礼仪文化,既包含内在修养的哲学意味,也体现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其双重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各有侧重,需结合具体文献分析。
按名责实敝风碧兰避言差拨沉积岩斥蠖媸妍舂容促遽寸金竹索笛步地极冬葱梵方凡数高鸟尽良弓藏供承公俸共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桂宫兰殿黄瘅获申剪落见钱眼红浇风噭嘷界定镜目竞销鸡生鹅斗里表戾家貍奴驴脸马龙车水艨冲瑉石难兄那移陪寮绮食禳星狨韀生绢受计率先鹴裘损己利物讨诵通天御带秃儿突何退居亡国之器衔协小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