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佐。指四位輔佐大臣。 漢 班固 《白6*虎通·谏诤》:“天子置左輔右弼前疑後承以順。左輔主修政刺不法,右弼主糾周言失傾,前疑主糾度定德經,後承主匡正常考變失,四弼興道,率主行仁。”
(2).星官名。《宋史·天文志二》:“四輔四星又名四弼,在極星側,是曰帝之四鄰,所以輔佐北極而出度授政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四弼漢語 快速查詢。
“四弼”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源于漢代班固《白虎通·谏诤》中的記載,天子設置四位輔臣,分别為“左輔、右弼、前疑、後承”,各司其職:
《宋史·天文志二》記載,“四輔四星又名四弼”,位于北極星附近,象征天帝的“四鄰”,其職能是輔佐北極星(象征帝王)觀測天象、制定政令()。
補充說明:
《四弼》是指四個重要的行為準則,分别是:止惡、行善、修身、明心。這四個弼(bì)字,代表了道德修養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原則。
《四弼》的第一個字弼,拆分為弓(gōng)部和士(shì)部,總共有8畫。第二個字弼,也拆分為弓部和士部,總共有8畫。
《四弼》最早出自《禮記·玉藻》一書,後來被儒家學者廣泛引用和傳承。這四個準則被視為人類道德修養的基石,有助于維護社會和諧、促進個人成長。
《四弼》的繁體字是「四弼」,與簡體字相同,拆分部首與筆畫也一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弼」字的筆畫有所不同,總共有10畫。同時,在古代字體中,在「弼」的下方還有一個小點作為額外的裝飾。
1. 止惡:人應當遠離邪惡,停止做壞事。
2. 行善:人應當積極行善,幫助他人,回報社會。
3. 修身:人應當修養自己的品德和行為,不斷提升自己。
4. 明心:人應當覺察自己的内心,明白善惡之辨,用正确的心态看待世界。
組詞:弼教、德弼、行弼、修弼
近義詞:四役(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
反義詞:四不(四不包括:不止惡、不行善、不修身、不明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