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錮的意思、黨錮的详细解释
黨錮的解释
亦作“ 党固 ”。 东汉 桓帝 时宦官专权,士大夫 李膺 、 陈蕃 等联合太学生 郭泰 、 贾彪 等,猛烈抨击宦官集团。宦官诬告他们结为朋党,诽谤朝廷, 李膺 等二百馀人遭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 灵帝 时, 膺 等复起用,与大将军 窦武 谋诛宦官。事败 膺 等百馀人被杀,并陆续处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事见《后汉书·党锢传》。后泛指禁止党人担任官职并限制其活动。《隋书·卢恺传》:“自 周氏 之降,选无清浊,及 愷 摄吏部,与 薛道衡 、 陆彦师 等甄别士流,故涉党固之譖,遂及於此。” 元 独乐园主 《咏史》:“ 西园 粥爵诚可耻,党錮忠士灾何延。” 清 方文 《宛陵哭梅郎三兼示令弟季升》诗之四:“昔曾忧党錮,今果见诛锄。”
词语分解
- 黨的解释 黨 ǎ 见“党”。 笔画数:; 部首:黑; 笔顺编号:
- 錮的解释 錮 ù 见“锢”。 笔画数:; 部首:釒;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黨錮”(简体为“党锢”)是中国东汉末年的政治事件,指朝廷对士大夫及儒生群体的政治迫害,核心含义是禁止“结党参政”。其历史背景与影响如下:
1.词义解释
“党锢”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字面意为“禁锢党人”。“党”指士大夫、儒生等结成的政治集团,“锢”即限制、禁止。东汉朝廷以此指控士人群体“结党营私”,并通过法律手段禁止他们参政甚至株连家族。
2.历史背景
- 外戚与宦官专权:东汉中后期频繁出现幼帝即位(如汉和帝10岁登基、汉殇帝不足半岁),导致外戚掌权。皇帝成年后为夺权,倚重宦官打击外戚,形成宦官专权的恶性循环。
- 士人阶层的反抗:以李膺、陈蕃为代表的士大夫和太学生抨击宦官腐败,主张清明政治,被称为“清议”。宦官集团为压制舆论,诬告士人“共为部党,诽讪朝廷”,引发两次大规模“党锢之祸”。
3.事件影响
- 第一次党锢(166年):宦官诬告李膺等人“结党”,200余名士人被逮捕,虽后赦免但终身禁仕。
- 第二次党锢(169年):宦官集团借“共谋反叛”罪名,处死百余人,株连家族,禁锢六七百人,持续十余年。
- 加速东汉灭亡:党锢导致士族离心,朝廷失去治理根基,黄巾起义爆发后虽解除禁令,但为时已晚,东汉最终走向分裂。
4.史学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党锢之祸削弱了士族力量,导致地方豪强崛起(如董卓、曹操),成为东汉灭亡的导火索;也有观点认为外戚与宦官长期争斗才是主因。需结合多方史料综合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黨錮》是指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政治现象,意为“政党禁锢”。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黽”和“龙”,部首的笔画分别是13和16。《黨錮》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它描述了当时由于政治上的纷争和权力斗争导致清廷禁止鸿文人上朝议政的情况。《黨錮》这个词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与简体中文中相同,没有区别。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字形有些不同,例如《黨錮》可以被写成《党锢》。这样写的字形在古代更常见,而使用繁体字的写法《黨錮》在现代中文中使用较多。《黨錮》常用的例句有:“受到黨錮制度的影响,国家政治陷入困境。”这个例句说明了黨錮对政治的限制和困扰。
与《黨錮》相关的组词有“黨爭”、“錮禁”等。近义词可以是“黨禁”或“黨禁锢”。“黨錮”这个词的反义词可以是“政党自由”或“政治开放”。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