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党固 ”。 东汉 桓帝 时宦官专权,士大夫 李膺 、 陈蕃 等联合太学生 郭泰 、 贾彪 等,猛烈抨击宦官集团。宦官诬告他们结为朋党,诽谤朝廷, 李膺 等二百馀人遭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 灵帝 时, 膺 等复起用,与大将军 窦武 谋诛宦官。事败 膺 等百馀人被杀,并陆续处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事见《后汉书·党锢传》。后泛指禁止党人担任官职并限制其活动。《隋书·卢恺传》:“自 周氏 之降,选无清浊,及 愷 摄吏部,与 薛道衡 、 陆彦师 等甄别士流,故涉党固之譖,遂及於此。” 元 独乐园主 《咏史》:“ 西园 粥爵诚可耻,党錮忠士灾何延。” 清 方文 《宛陵哭梅郎三兼示令弟季升》诗之四:“昔曾忧党錮,今果见诛锄。”
黨錮(dǎng gù)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术语,特指东汉时期朝廷对士大夫集团的大规模政治迫害与禁锢行为。其核心含义如下:
字义解析
历史背景与事件
黨錮之祸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约公元166年-184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主要分为两次:
影响与意义
权威辞书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黨錮”指:
古代禁止某些政治上的朋党参政的现象。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宦官诬告他们结为朋党,诽谤朝廷,李膺等二百馀人遭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李膺等复起用,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事败,膺等百馀人被杀,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史称“黨錮之祸”。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现代理解与引用
“黨錮”在现代语境中主要用于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指代东汉特定的政治迫害事件及其体现的士人精神。其历史记载主要见于南朝宋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党锢列传》,该文献是研究此事件最权威的史料来源。
“黨錮”(简体为“党锢”)是中国东汉末年的政治事件,指朝廷对士大夫及儒生群体的政治迫害,核心含义是禁止“结党参政”。其历史背景与影响如下:
“党锢”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字面意为“禁锢党人”。“党”指士大夫、儒生等结成的政治集团,“锢”即限制、禁止。东汉朝廷以此指控士人群体“结党营私”,并通过法律手段禁止他们参政甚至株连家族。
部分学者认为党锢之祸削弱了士族力量,导致地方豪强崛起(如董卓、曹操),成为东汉灭亡的导火索;也有观点认为外戚与宦官长期争斗才是主因。需结合多方史料综合分析。
波衍才辨仓米侧帽扯娇打耳喑代言人大兄弟电怒叠字诗豆浆发摘奸隐飞觥走斝飞晖沸渭符书根生土长公务共枝别干鬼擘口鬼钗贵赤卫河清难俟怀私环瑱唤则夹磨戒除基扃静素金鸾今昔金字牙符扣天拦腰布脸盘离谱六出祁山溜跶沦丧漫靡锚定瞑截男服蓬岛乾岗骑箕尾齐正缺政人百其身日加上壤上意栅孔説结数息田更完块小檝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