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古国名。一译 末罗游 。一般认为 末罗瑜 和 元 代及其后载籍提到的 木剌由 、 麻里予儿 、 巫来由 、 无来由 ,均为 马来 人自称Melayu的译音。但 唐 代的 末罗瑜 故地在 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剌岛 的 占碑 一带。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长截洪溟,似山之涛横海;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未隔两旬,果之 佛逝 。经停六月,渐学声明。王赠支持,送往 末罗瑜国 。”参阅 王赓武 《<海国闻见录>中的“无来由”》。
末罗瑜(Mòluóyú)是古代南海地区重要历史地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记录。该词在汉语典籍中主要包含以下释义与背景:
一、基本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末罗瑜"为梵语音译词,指7-8世纪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古代城邦国家。其名称在《新唐书·南蛮列传》中写作"末罗游",属室利佛逝王国辖境。
二、地理位置考据 根据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考证,末罗瑜具体位置应在今印度尼西亚占碑省巴当哈里河流域,是古代南海贸易航线的重要中转站。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指出此处为马来群岛最早接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区域之一。
三、历史沿革特征
四、文献记载溯源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详载其佛教传播情况,称该地"极尊三宝,多有持律之人"。《唐会要》卷一百载其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遣使朝贡记录。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唐会要》(中华书局点校本)
“末罗瑜”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末罗瑜是南海古国名,一译“末罗游”,位于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占碑地区,存在于唐代至元代期间。
名称来源
历史记载
唐代高僧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提到曾途经“佛逝”(今巨港)后抵达末罗瑜国,印证了其地理位置和海上交通地位。
词义解析
由“末罗”(印度珍贵玉石,象征稀有)和“瑜”(宝石,喻美丽)组成,形容人或事物极其珍贵、独一无二。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赞誉语境,例如:
需注意,作为古国名的“末罗瑜”与作为成语的“末罗瑜”并无直接关联,前者是音译地名,后者是汉语中的比喻表达,二者在语义和文化背景上独立存在。
騃呐白纻词闭市参旗冲天楚嶂辞条丹霞单舟地炕冻冻独明妇竖尲尬高调照片割地称臣拱高鸿渥煇烁僵石矫讹进薄静安进退亡据九京谲诈郡县制口头语狂险哭穷浪言蓝皮书两楚流比留饭流向难阸凝冽怒气呸呸沛泽起打慊苦清襟请靓清眇轻若鸿毛青琐沈吟不决宿秉夙敏痛击蜕脱无胫而来险竿小炉匠笑谈息耗系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