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逋叛的意思、逋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逋叛的解释

叛逃。亦指叛逃之人。《宋书·袁豹传》:“而野心不革,伺隙乘间,招聚逋叛,共相封殖,侵扰我 蛮獠 ,摇荡我疆垂。”《梁书·武帝纪下》:“所讨逋叛,巧籍隐年,闇丁匿口,开恩百日,各令自首,不问往罪。”《南史·循吏传·孙廉》:“或有身殞战场,而名在叛目,监符下讨,称为逋叛,録质家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逋叛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逋”和“叛”二字组成,其核心含义指逃亡、背叛,多用于描述古代臣民或部属脱离统治、逃亡他处或反叛的行为。具体释义如下:

  1.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逋 (bū):本义为逃亡、逃跑。《说文解字》释为“亡也”。引申为拖欠(如逋租)、拖延。
    • 叛 (pàn):本义为背叛、背离。《说文解字》释为“背也”。指背离原有的归属、誓言或效忠对象。
    • 逋叛:结合两字,“逋”强调逃离原处,“叛”强调背离原主或原有立场,故整体意为逃亡并背叛,常指臣子、民众或属国脱离统治,逃亡他境或起而反抗。其行为兼具躲避和对抗的性质。
  2. 历史语境与用法

    该词多见于古代史书、政论或奏章中,用以描述以下情形:

    • 臣民逃亡:百姓为躲避沉重赋役、战乱或迫害而逃离本土,有时也意味着不再承认原政权的统治。
    • 部属背叛:将领、官员或地方势力脱离中央朝廷的控制,逃亡他处或自立门户,甚至勾结外敌。
    • 属国离心:藩属国不再服从宗主国的号令,断绝朝贡关系或转而依附他国。

      例如,《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中,常用“逋叛”来描述地方势力或少数民族部落的叛离行为。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中“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虽未直接用“逋叛”,但描述的正是叛离北魏的陈伯之可能面临的危险境地,其行为性质即属“逋叛”。

  3. 现代理解与演变

    “逋叛”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属于典型的文言词汇。其含义可理解为“叛逃”,但比单纯的“逃跑”或“背叛”更具历史语境下的政治色彩和严重性,特指对国家、君主或主上的背离与不忠。其近义词有“叛逃”、“背叛”、“离叛”等。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逋叛”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古籍用例

  1. 《宋书·袁豹传》记载:“招聚逋叛,共相封殖”,意为招揽逃亡的叛军,联合壮大势力。
  2. 《梁书·武帝纪》提到“所讨逋叛”,强调朝廷对叛逃者的追讨政策。
  3. 《南史》中“称为逋叛,録质家丁”,反映了当时对叛逃者家属的连带追责制度。

三、延伸解析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背景或同类词汇,可参考《宋书》《梁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癐癐白栝豹猫壁塑漕藏草寮成服池泽重裀醇酒美人辞令黨莽顿毙反脸无情膏灯乖争挂图果行惚恍怙强甲外谲委可喜种口具盔头雷苏憀憀辽乱立挣鲁壁轮日蔑杀莫桑比克暖流南藩内园小儿农忙怒色排定叛衍嫔侍迁附青甸虬楼亮槅任选柔濡汝南月旦三和土散坏史料湿肉伴乾柴拾紫疏防塔里木盆地屯雷违寒齆鼻头襄樊相忘小末尼喜见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