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顺正直;不邪辟。《礼记·乐记》:“姦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於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孔颖达 疏:“由,从也。皆从和顺以行其正直义理也。” 孙希旦 集解:“莫不顺而不逆,正而不邪,而所行皆合於义也。”
“顺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和顺正直、不邪辟,强调行为与品性符合道义且不偏斜。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根据《汉典》和《礼记》的注解,“顺正”由“顺”(遵循、和顺)与“正”(正直、合乎法则)组合而成,指为人处世既顺应自然情理,又坚守正直原则,避免邪僻或偏激。
经典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孔颖达疏注解释为“从和顺以行正直义理”,孙希旦进一步说明“顺而不逆,正而不邪”。
用法与示例
近义词与反义词
总结来看,“顺正”融合了“顺应”与“正直”的双重内涵,既要求行为合乎情理,又强调坚守道德准则,常见于评价个人修养或社会风气的语境中。
《顺正》是一个常用词汇,意思是顺利、正直、遵守正道。
《顺正》的部首是“页”,总共有12画。
《顺正》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看重顺利和正直。因此,这个词汇便形成了现在的意思。
《顺正》的繁体字为「順正」。
在古代,「顺正」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写法可以根据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1. 他一直坚守着顺正的原则,从未做出过任何欺骗行为。
2. 我们都希望能够顺利地完成这次任务,因为只有顺利才能算是正常。
1. 顺风:指风向顺畅,形容事情顺利进行。
2. 正义:指公正、合理,与“顺正”相近,强调法律、道义等的正确性。
守正、顺遂、顺畅。
违背、顽固、不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