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配帝的意思、配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配帝的解释

配祭于天帝。《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严天配帝,则 周公 其人。” 李善 注引《孝经》:“昔者, 周公 郊祀 后稷 以配天,宗祀 文王 於明堂,以配上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配帝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配”与“帝”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与天帝相配享祭祀,特指古代帝王或祖先在祭祀仪式中享有与天帝同等的尊崇地位。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历史用例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典释义与字源

  1. “配”的本义

    《说文解字》释“配”为“匹也”,意为匹配、对等。引申为“配享”,即次要神祇或祖先与主神共享祭祀(《古代汉语词典》)。

  2. “帝”的指向

    “帝”原指最高天神(如“天帝”),后衍生为帝王称号。在“配帝”中,“帝”特指祭祀体系中的主神(《汉字源流字典》)。

  3. 合成词含义

    “配帝”即“配享于帝”,指在国家级祭祀中,将帝王或先王神位与天帝并列供奉,象征其功德与天帝同尊(《汉语大词典》)。


二、历史制度与文化内涵

“配帝”制度源于周代礼制,核心为“以祖配天”,常见于两类仪式:

  1. 郊祀配天

    帝王于南郊祭天时,以其始祖或开国君主配享。如《周礼·春官》载:“祀昊天上帝,以先祖配之。”

  2. 明堂配帝

    在明堂祭祀五方上帝时,以当代帝王之父配享。如《宋史·礼志》记宋真宗以太祖、太宗配享昊天上帝。

文化象征:


三、经典文献用例

  1. 《清史稿·礼志》

    “冬至圜丘祀天,奉太祖高皇帝配帝。”

    (释义:冬至祭天时,以清太祖努尔哈赤配享天帝。)

  2. 《宋史·高宗本纪》

    “诏以太祖皇帝配帝于郊。”

    (释义:宋高宗下诏,以宋太祖赵匡胤配享郊祀天帝。)


四、现代语义与使用

现代汉语中,“配帝”属历史专有名词,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礼制论述中,日常使用极少。其概念可类比为“与最高权威并列的崇高地位”,但需注意语境的历史性。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出版物,因未检索到在线词典来源,暂不提供链接):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商务印书馆。
  4. 《宋史》《清史稿》礼志部分,中华书局点校本。
  5. 彭林《儒家礼学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配帝”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专有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配祭于天帝”,指在祭祀活动中将祖先或圣贤的神位与天帝共同供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配帝”指在祭祀仪式中,将祖先或圣贤与天帝共同祭祀的行为,体现“天人合一”的礼制观念。例如周公曾将后稷配天、文王配上帝,以示对先王功德的尊崇。

  2. 祭祀对象
    根据《孝经》记载,中国古代祭祀五位上帝(五方天帝),每位天帝均有对应的“配帝”。例如周代以文王配上帝,后稷配天,形成“严天配帝”的礼制体系。


二、历史出处与用法

  1. 文献记载

    • 《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提到“严天配帝,则周公其人”,李善注引《孝经》进一步解释周公的配祭行为。
    • 宋代诗词如曹勋《芰荷香》中“母仪万国,配帝德”,清代《绍兴淳熙分命馆职定撰十七首》中“皇祖配帝,几祀明堂”,均延续了这一用法。
  2. 礼制功能
    配帝制度通过将祖先与天帝关联,强化王权的神圣性,是古代“君权神授”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扩展说明

如需更全面的文献例证,可参考《孝经》《文选》原文及历代礼制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八才白落八音联欢北烛檦枺摈除並禽不声不吭澶漫驰荡赐书點燃递换兜兜裤防卫过当霏雪冯轼丰姿富强缑氏鹤衮舄牯子火热水深交口称赞瘕痛结驷连镳卷素决滞渴羌纩緜夸尚赖好懒慢兰兆仂句两造囊匣如洗廿四堆疲耗潜窦千虑一失七辩轻孤庆仰秦隶去处仁柔睿姿三乏上果山岳崩颓少奶索合誊正天菩萨为情慰唁相朋小弓新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