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ise the dead and give life to the people once more]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形容恩情极深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极言恩施的深厚。《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平子 曰:‘苟使 意如 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梁书·刘孝绰传》:“得使还同士伍,比屋 唐 民,生死肉骨,岂侔其施。” 清 钱谦益 《为柳敬亭募葬地疏》:“ 柳生 敬亭 ……往往于刀山血路,骨撑肉薄之时,一言导窽,片语解颐,为人排难解纷,生死肉骨。”亦作“ 生死骨肉 ”。 唐 颜真卿 《谢户部侍郎表》:“﹝臣﹞官阶勋封尽蒙黜削,待罪三年,分从遐弃。属陛下聪明睿哲,嗣圣登庸,恩宥广覃,授臣 利州 刺史……生死骨肉,受赐已深。”
“生死肉骨”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shēng sǐ ròu gǔ,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该成语通过极致的比喻(复活死者、白骨生肉),凸显施恩者的重大恩情,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正式场合的感恩表述。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演变,可参考《左传》相关篇章。
《生死肉骨》是一个常用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生命和肉体。它代表了人类存在的真实和有限性。通过这个词语,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将会有一个终结,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珍惜时间。
《生死肉骨》这个词语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生(一部首,五笔画)、死(一部首,四笔画)和肉骨(肉部三笔画,骨部九笔画)。
《生死肉骨》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文化中的生死观念。它指的是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以及生死无常的真理。繁体字的写法是「生死肉骨」。
在古代,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写法。例如,「肉」可以用「⺼」来替代,而「骨」可以用「骑」的写法来代替。
1. 人的一生都是在追求幸福,但忘记了生死肉骨的重要性。
2. 面对生死肉骨的现实,人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
生死循环、生死攸关、肉骨茶、白骨精等。
生命、肉体、存在、生灵等。
永生、灵魂、超越生死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