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吴 中 武陵源 。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武陵源 在 吴 中,山无他木,尽生桃李,俗呼为桃李源。源上有石洞,洞中有乳水,世传 秦 末丧乱, 吴 中人於此避难,食桃李实者,皆得仙。”参见“ 桃源 ”。
“桃李源”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和文化背景如下:
桃李源指吴中武陵源,出自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据记载,此地因山间遍布桃李树而得名,并附有避世成仙的传说。
地理位置
根据文献记载,武陵源位于吴中(今江苏苏州一带),山上无其他树木,尽生桃李,故俗称“桃李源”。
传说背景
传说秦末战乱时,吴中百姓曾在此避难,以桃李果实为食。民间流传“食桃李实者皆得仙”,赋予其避世仙境的色彩。
文化关联
“桃李源”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相似意象,均象征理想化的避世之地,但二者地理指向不同。
主要见于南朝梁代《述异记》卷下:“武陵源在吴中……俗呼为桃李源。”
“桃李源”既是现实中的地名,又承载了古代对安宁乐土的向往,融合了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成为中国文化中隐逸理想的象征之一。
桃李源是一个成语,表示才能出自于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出自于师长的悉心教导。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桃子和李子的产地,引申为人才之所在。
拆分部首和笔画:桃(木、口、十)、李(木、子)、源(水、原)。
来源:《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一段对话:“一人而已者,民疏而无桃李,死罪而无应。爱其子,荣其身,教之以丧,又奚病焉?”这里的桃李即指孩子,意为擅于教导孩子的人,从而成为桃李源的来源。
繁体:桃李源的繁体为「桃李源」,和简体字一样。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对于桃李源的写法略有不同,其中桃字在古代有左右相交的形状,李字曾经被写作「里」,源字古代的书写形式较为繁琐。
例句:他是一名优秀教师,培养出了许多桃李源。
组词:桃源、李源、桃李、源泉。
近义词:桃李满天下、桃蹊梨径。
反义词:庸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