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草的意思、就草的详细解释
就草的解释
(1).犹临蓐,分娩。《淮南子·本经训》“刳諫者,剔孕妇” 汉 高诱 注:“孕妇,姙身将就草之妇也。”参见“ 坐蓐 ”。
(2).起草,属稿。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记风俗》:“朋辈皆结为诗社,命题就草其间。”
词语分解
- 就的解释 就 ù 凑近,靠近:避难就易。就着灯看书。 到,从事,开始进入:就位。就业。就寝。就任。就绪。就医。高就。 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顺便:就近。就便。就事论事。 便即去避 笔画数:; 部首:尢
- 草的解释 草 ǎ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
专业解析
“就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作品中。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起草、拟写(文书、诏令等)。该词强调开始进行书面文稿的创作或誊写过程,尤其指官方或正式文件的初始撰写阶段。
二、详细解析
- “就”的含义:
- 此处“就”取“从事;开始进入(某种状态或动作)”之意,如“就职”、“就位”。
- 表示动作的开始或着手进行。
- “草”的含义:
- 此处“草”指“草稿”、“草案”,即未正式定稿的初步文稿。
- 引申为“书写”、“起草”的动作本身。
- “就草”的合成义:
- 将“就”的动作性与“草”的书写性/草稿性结合,意为“开始起草文稿”或“着手进行书写(草稿)”。其重点在于动作的起始和文稿的初步形态。
三、典型用法与语境
- 官方文书起草:最常见于描述古代官员、史官或翰林学士为皇帝或朝廷起草诏书、敕令、奏章等正式文件的过程。
- 例:《宋史·职官志》中可能提及翰林学士“就草”诏敕。意指翰林学士开始起草诏书。
- 一般文稿撰写:也可泛指开始撰写书信、文章等的草稿。
- 例:文人雅士在创作诗文前,常需“就草”,即打草稿。
四、与现代词汇的关联
“就草”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起草”几乎完全等同。“起草”是“就草”在现代语言中的继承和常用表达。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 主编):对“就草”有明确收录和释义,定义为“起草文稿”。这是目前规模最大、释义最权威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 《辞源》(商务印书馆):作为一部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的大型辞书,其对“就草”的解释侧重于其在历史文献中的具体应用。 (来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专门收录古代汉语词汇,其释义有助于理解“就草”在古代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和用法。 (来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 王力《古代汉语》:在相关文选注释或词汇讲解中,可能会涉及“就草”这类古语词的用法解析。 (来源:中华书局出版)
-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等语言学著作:有助于理解“就”字在此类复合词中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来源:中华书局出版)
网络扩展解释
“就草”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两种含义:
1.临蓐/分娩
指妇女即将生产的状态,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淮南子·本经训》中,汉代学者高诱注解“孕妇”为“姙身将就草之妇也”。这里的“草”可能指古代用草席铺垫的产褥,代指分娩环境。
2.起草/撰写文稿
表示撰写或草拟文章、文稿的行为。明代范濂《云间据目抄》提到文人结社时“命题就草其间”,即围绕题目即兴创作。此用法中“草”为动词,意为起草。
补充说明
需注意与成语“草就”的区分:后者(如“木已成舟,草就难改”)强调结果已成定局,而“就草”侧重于动作过程。
以上解释综合了文献用例和权威辞书定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淮南子》《云间据目抄》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景舆敝苴诐贼惭怅惩革骋耆奔欲侈侈大宿鼎雉断计杜邮之赐方仪菲微风警锋快俘略匄施高啄灌瓜龟冷支床鼓金顾意合笙回池翦发待宾架虚迦真邻陀家主母京雒晶印紧密鞠草巨盗累牍流杯曲水柳公权鲤鱼跳龙门吕公縧旅揖昧履支木檄宁乱谴累清楚穷理尽性雀献金环荣改爇榇扫地狮负胎里红田齐统一战綫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龌龊热物离乡贵香末谢郭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