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蜀牋 ”。自 唐 以来 蜀 地所制精致华美的纸的统称。 唐 僧鸾 《赠李粲秀才》诗:“十轴示余三百篇,金碧烂光烧 蜀 牋。” 明 陈子龙 《艳歌行》:“春燕剪 越 素,秋鸿征 蜀 笺。”《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生闻之,手舞足蹈,不任欢情。因以 蜀 笺写所赋《夏景闺情》十首,为小引於前以答娉。”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诗:“妙画临 吴 绢,清词洒 蜀 牋。”参阅 元 费著 《蜀笺谱》。
蜀笺是古代中国蜀地(今四川地区)特产的精致纸张,自唐代起便以工艺精湛、质地优良著称,主要用于题诗、书信等雅致用途。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历史
蜀笺泛指唐代以来蜀地制作的华美纸张,其质地细腻光滑,被视为书写材料中的上品。唐代文献如李肇《周史补》记载了蜀笺的多种类型,包括麻面、屑骨、金花等,其中“鱼子笺”因纹理独特备受赞誉(陆龟蒙曾以“霜粒细鳞鳞”形容其质感)。
种类与工艺
蜀笺包含多个品种,如十色笺、鱼子笺、薛涛笺等。其中薛涛笺为唐代女诗人薛涛改良的小幅彩笺,属蜀笺分支,但蜀笺整体范畴更广。明代蜀王府每年还会特制贡笺,选用锦江玉女津水造纸,凸显其工艺传承。
文化象征意义
蜀笺不仅是实用纸张,更成为文学雅事的象征。成语“蜀笺”常被用来比喻文辞精美的书信或文章,如清代唐孙华诗中提及以蜀笺书写闺情诗作,体现其承载情感表达的功能。
与薛涛笺的区别
需注意蜀笺与薛涛笺并非等同。蜀笺是蜀地各类优质纸的总称,而薛涛笺专指薛涛创制的深红小彩笺,属于蜀笺中的名品之一。
《蜀笺》指的是古代蜀地(今四川省)出产的一种特殊品质的纸张。它以其细腻光滑、质地坚韧、不易褪色和耐久性强而闻名。
《蜀笺》一词的部首是“虍”(虎字旁),它有两个笔画。
蜀地自古就以造纸术闻名,蜀地的纸张制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这里的气候条件和原材料特别适合生产高质量的纸张。因此,《蜀笺》逐渐成为当地的特产并在国内外广泛流传。
《蜀笺》这个词的繁体字写作「蜀箋」。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蜀笺》一词的字形稍有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蜀」字在古代写作「蟀」,「箋」字在古代写作「䇄」。
我们从博物馆中得到一张珍贵的《蜀笺》,上面保存着古代蜀地的文化和历史。
相关的组词有:蜀地、蜀文化、蜀纸、蜀绣、蜀山、蜀道等。
与《蜀笺》有相似意义的近义词有:川纸、川绫、川卷等。
与《蜀笺》意思相反的反义词可能是其他地区出产的低质量纸张,或者古代其他纸张的名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