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少师、少傅、少保。《周礼·天官·掌次》:“孤卿有邦事,则张幕设案。” 郑玄 注:“王之孤三人,副三公论道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后汉书·刘祉传》:“及 莽 篡立, 刘氏 为侯者皆降称子,食孤卿禄,后皆夺爵。”一说为六卿之首。参阅《周礼·天官·掌次》“孤卿有邦事,则张幕设案” 孙诒让 正义。
(2).泛指朝廷高官。 宋 岳珂 《桯史·吁天辩诬通叙》:“盖自是而歷官孤卿,专制閫外,未尝有蚍蜉蚁子之援。”
"孤卿"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有两层核心含义,结合古代官制演变可作如下解释:
三公副职的专称
源自周代官制,特指少师、少傅、少保三个职位,作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副职。《周礼》记载"王之孤三人,副三公论道者"()。汉代沿袭此制,《汉书》明确将孤卿与六卿并列为九大重臣,构成"三公—孤卿—六卿"的三级官阶体系()。
泛指高阶官员的泛称
汉代以后词义扩展,如《后汉书》记载王莽篡位后,将刘姓诸侯降为"食孤卿禄",此处指代高级官员待遇()。宋代岳珂《桯史》中"历官孤卿"的表述,则泛指位高权重者()。
学术争议:清代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提出孤卿可能是"六卿之首"的观点(),但主流文献仍以"三公副职"为基本释义。该词体现了古代官职体系中"三公九卿"制度的具体运作形态。
《孤卿》是一个词,指的是一个人身边没有很多亲近的人陪伴的情景,形容一个人孤独无援的状态。
《孤卿》的拆分部首是,左边的“孑”和右边的“亲”。笔画数为11。
《孤卿》一词源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病孤君之尸斯邻,无亲有佐者,求为孤卿。”繁体字形为「孤卿」。
在古时候,「孤卿」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会采用古代的字体形式。例如,「孤卿」可以写作「孤郢」、「孤倾」等。
1. 他离乡背井,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成了一个孤卿。
2. 每逢寒冷的夜晚,我总是感到特别孤卿。
孤独、孤寂、孤僻、孤苦、孤零零
孤零、孤独、孤僻、独守、寂寞
众亲、陪伴、相伴、亲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