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草薙禽狝的意思、草薙禽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草薙禽狝的解释

谓如刈割野草、搜捕禽兽似地予以歼灭。语出 唐 韩愈 《送郑尚书序》:“至纷不可治,乃草薙而禽獮之,尽根株痛断乃止。”《明史·韩观山云等传论》:“ 苗 蛮阻险自固,易动难服,自其性然。而草薙禽獮,滥杀邀功,贪货贿,兴事端,控驭乖方,绥怀无策,则镇将之过也。” 清 方苞 《原人下》:“然人之道既无以自别於禽兽,而为天所絶,故不復以人道待之,草薙禽獮而莫之悯痛也。” 梁启超 《论私德·私德堕落之原因》:“当内乱时……草薙禽獮之既久,司空见惯,而曾不足以动其心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草薙禽狝(cǎo tì qín xiǎn)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字面意为“像割草捕猎般清除”,引申指不加区分地杀戮或彻底清除。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

  1. 草薙

    “薙”通“剃”,意为割除野草。如《礼记·月令》载“烧薙行水”,指除草焚烧。此处比喻清除行为如除草般彻底。

  2. 禽狝

    “狝”指古代秋季狩猎(《尔雅·释天》:“秋猎为狝”),引申为捕杀禽兽。二字合用强调对生物的全面捕杀。


二、核心释义

该成语形容以粗暴手段不加区别地铲除或消灭对象,含贬义。

例:韩愈《送郑尚书序》云:“至纷不可治,乃草薙而禽狝之。” 指对难以治理的乱象采取极端清除手段。


三、出处与演变

  1. 语源:

    最早见于唐代韩愈《送郑尚书序》,描述唐代治理岭南边陲时对叛乱部族的镇压策略。

  2. 语义固化:

    后世沿用中,逐渐脱离具体历史语境,泛指一切无差别清除行为。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评述明初政治清洗:“草薙禽狝,诛戮殆尽。”


四、现代用法与警示

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多用于批判暴力镇压、种族清洗等反人道行为,强调其野蛮性与非理性。

例:历史学者常以“草薙禽狝”形容殖民者对原住民的屠杀政策。


引用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草薙禽狝”词条。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1998年,第128页。
  3. 汉典网:草薙禽狝释义(https://www.zdic.net/hans/草薙禽狝)。
  4. 韩愈《送郑尚书序》,收录于《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网络扩展解释

“草薙禽狝”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像割除野草、捕杀禽兽一样。其中“薙”(tì)意为除草,“狝”(xiǎn)指杀戮。
    • 引申义:比喻不加区分地肆意屠杀,甚至带有“斩草除根”的残酷意味。
  2.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出自唐代韩愈的《送郑尚书序》:“至纷不可治,乃草薙而禽狝之,尽根株痛断乃止。”,原指用极端手段处理难以治理的混乱局面,后多用于贬义,形容滥杀无辜。

  3. 用法与语境

    • 历史文献:如《资治通鉴·唐纪》中引用此词批评统治者不辨是非的暴行:“欲草薙而禽狝之,能无乱乎?”。
    • 现代应用: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评论,强调手段的残酷性或批判无差别攻击的行为。
  4. 读音与字形

    • 拼音为cǎo tì qín xiǎn,需注意“薙”与“剃”形近但音义不同,“狝”为古代秋冬狩猎的专称,此处引申为杀戮。

此成语含强烈贬义,常用于描述暴力镇压或过度清除的行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巴氐保证人本子变数器冰场昌盛谄害颤震川境盗贩大雪山地埒定迭断无独酌二适访亲富才贵昆铁路归煞寒吟哗喇惶恋慌忙稽揆缙云稽琴积污卷娄康哉之歌匡谬正俗牢落陆离乐善好施梨花板鸾冕卵生路分眉头一蹙,计上心来迷智南衙尿素破残锵訇乞措大轻薄无知青莲偈儴佉人工免疫色类僧行圣明剩余价值规律手头字桃弓苇矢腾节宛款无那哈孝帛校序西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