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汲水的农具。 宋 沉与求 《雨不止》诗:“已看城郭半浮槎,水戽联翩接渚涯。”
“水戽”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传统农业灌溉工具及其相关动作。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解析
工具定义
“水戽”即“戽斗”,是古代及传统农村常用的手动灌溉器具,多用竹、木或金属制成。其工作原理类似于杠杆,通过人力协作完成提水,适用于小规模农田或水源落差较小的场景。
动作延伸
该词亦可作动词使用,如“戽水”,指用戽斗舀水灌溉的动作。例如:“农民们正在水田里戽水抗旱。”
文化背景
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水戽曾是中国南方农村的重要工具,现代因机械水泵普及而逐渐被取代,但在某些偏远地区或特定情境下仍有使用。
由于当前缺乏具体文献支持,以上解释基于“戽”字的通用含义及传统农具知识推断。如需更精准的方言或历史考据,建议查阅地方志或农业史专著。
水戽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没有裤腿的水下用具,类似于如今的潜水裤。它在古代常用于水下作业、打渔或军事行动中。
水戽由“氵”和“去”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氵”是水的偏旁部首,而“去”是一个单独的偏旁部首。
根据《康熙字典》,水戽共有15个笔画。
水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时期。它原本由两个独立的字形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在繁体字中,水戽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水戽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书法风格,水戽的字形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整体结构基本保持一致。
1. 渔民们穿上水戽,下海打鱼。
2. 那个潜水员使用水戽进行海底勘察。
水戽没有常见的组词,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词语意思完整的汉字。
近义词:潜水裤、水下裤
反义词:裤腿、长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