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存心养性的意思、存心养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存心养性的解释

保存本心,养育正性。儒家 思 孟 学派认为,人性本善,保持并培养这种本性,即可事天。《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赵岐 注:“能存其心,养育其正性,可谓仁人。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无亲,惟仁是与。行与天合,故曰‘所以事天’。” 宋 张载 《西铭》:“存心养性,君子之所以事天也。”后来 宋 代理学家 朱熹 等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方法,即本于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存心养性”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心性修养概念,源自《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词义溯源与经典释义

“存心”指保持本心不丧失,《孟子·离娄下》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养性”即修养天赋之善性,《四书章句集注》载朱熹注解:“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害。”二者合指通过道德实践涵养人性中与生俱来的仁义本质。

二、实践方法论

  1. 存心工夫:主张以“求放心”为要,《孟子·告子上》强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通过反求诸己找回迷失的本心。
  2. 养性路径:包含“寡欲”“集义”等具体方法,《二程遗书》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强调持敬与穷理并重。

三、哲学价值传承

该思想被宋明理学发展为“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体系,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进一步阐释:“存心即是致良知,养性即是格物致知。”现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中评价其为“道德主体性建立的根本法门”。

(主要参考文献:《孟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程颢《二程遗书》、王阳明《传习录》

网络扩展解释

“存心养性”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孟子·尽心上》,其核心含义是通过保存本心、修养本性来实现道德提升。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1. 出处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意为保存本心、涵养善性,以此顺应天道。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修养的目标是保持并扩充这种善性。

  2. 分解释义

    • 存心:指保持内心的纯真与善念(如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即“赤子之心”。
    • 养性:通过道德实践(如克己复礼、推己及人)培养和完善善良的本性。

二、哲学基础与意义

  1. 性善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质,而“存心养性”是通过后天努力唤醒和保持这种善性。

  2. 修养方法
    儒家将这一理念视为修身的关键途径,强调内在自省与外在实践的结合,例如通过“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扩充达到“仁”的境界。

三、应用与延伸

四、现代启示

这一概念对当代个人修养仍有借鉴意义,提倡在复杂环境中守护初心,并通过持续学习与反思完善自我。

别人正在浏览...

安康白犊便时弊害愁霜处中打退得似颠詈帝策定标端爽独尊而公犯不着风謡鲋鱼高屐诟诘噷动后相华严宗回员户将护书跏趺江郊浇灌禁肉卷棚居位靠谱窥攻苦尽甜来敛剥貍德留台马蝉米黄墨黑拏错廿四堆袍子劈扑前伐千念请面沙浅儿诗家食用思意素枝桃根条答贴边徒负虚名踠尾显亲下细懈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