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养性的意思、存心养性的详细解释
存心养性的解释
保存本心,养育正性。儒家 思 孟 学派认为,人性本善,保持并培养这种本性,即可事天。《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赵岐 注:“能存其心,养育其正性,可谓仁人。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无亲,惟仁是与。行与天合,故曰‘所以事天’。” 宋 张载 《西铭》:“存心养性,君子之所以事天也。”后来 宋 代理学家 朱熹 等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方法,即本于此。
词语分解
- 存心的解释 ∶蓄意,有意,故意我不是存心这么做的 ∶怀着某种念头、打算;居心他说这番话,不知存什么心? ∶用心;专心详细解释.犹居心。谓心里怀有的意念。《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赵岐
- 养性的解释 陶冶心性详细解释.谓修养身心,涵养天性。语本《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淮南子·俶真训》:“静漠恬澹,所以养性。”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听琴观棋》:“弹琴实堪养性。
网络扩展解释
“存心养性”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孟子·尽心上》,其核心含义是通过保存本心、修养本性来实现道德提升。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
出处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意为保存本心、涵养善性,以此顺应天道。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修养的目标是保持并扩充这种善性。
-
分解释义
- 存心:指保持内心的纯真与善念(如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即“赤子之心”。
- 养性:通过道德实践(如克己复礼、推己及人)培养和完善善良的本性。
二、哲学基础与意义
-
性善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质,而“存心养性”是通过后天努力唤醒和保持这种善性。
-
修养方法
儒家将这一理念视为修身的关键途径,强调内在自省与外在实践的结合,例如通过“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扩充达到“仁”的境界。
三、应用与延伸
- 实践意义:程颐曾以佛教对比,指出儒家不仅追求“知天”,更注重通过存心养性“事天”(即践行道德准则)。
- 近义词:与“修心养性”类似,但更强调保持本心的主动性。
四、现代启示
这一概念对当代个人修养仍有借鉴意义,提倡在复杂环境中守护初心,并通过持续学习与反思完善自我。
网络扩展解释二
存心养性:
存心养性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通过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心境来培养个人的品性和素养。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存心和养性。
拆分部首和笔画:
词语存心由"⺍"和"子"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总计7个笔画;词语养性由"⺍"和"生"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总计12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存心养性来自于古代的儒家思想。在古代汉字的繁体写法中,存字的繁体形式为「存在」,心字的繁体形式为「 心 」,养字的繁体形式为「養」,性字的繁体形式为「性」。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存字由一个长方形的包围起来的示意形状写成;心字由类似于现代心形的曲线形状写成;养字由一个长方形上方画一个弯曲的线条,表示饲养的意思;性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生」字的独体形式,下半部分为「心」字。
例句:
他一直存心养性,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组词:
存心养性可以与其他词汇组成短语或词组,例如存心养性教育、存心养性培养等。
近义词:
存心养性的近义词可以是培养心性、养性修身等词汇。
反义词:
存心养性的反义词可以是任性放纵、荒废自我等词汇。
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