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terate;be able to read] [口]∶能识字读书,指有文化
他现在识文断字,比我办事还精明呢!——《龙须沟》
知晓文字。《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老舍 《女店员》第一幕:“你看,先父是个举人,我自幼就识文断字。”亦作“ 识文谈字 ”。 明 无名氏 《薛苞认母》第二折:“孩儿也,你是箇识文谈字的人。”
“识文断字”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以从字面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字面解析
引申含义
该词通常用于形容人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但程度不高,多指旧时社会中普通百姓通过简单学习掌握的基本文化能力。例如:过去农村里能记账、读信的人常被称为“识文断字”。
使用场景
近义词
注意:该词在现代语境中使用较少,更多以“识字”“有文化”等表述替代。若需更精准的描述,可根据具体语境选择“通晓文墨”“博学多才”等词汇。
识文断字是一个指导、教育人们正确认识汉字的方法,即通过分析汉字的构成部分,识别其中的偏旁部首和笔画,从而准确理解字义,正确书写和掌握汉字的技巧。
拆分部首指的是将一个汉字拆成两部分或多部分,第一部分即为部首。例如,在“识文断字”这个词中,“识”字的部首是“讠”(讠为“言”的饰字),而“文”字的部首是“纟”(纟为“糸”的变形,糸表示丝绳的意思)。
笔画是指汉字书写中的基本线条,根据书写顺序和停笔处的区别,可以将汉字的笔画进行划分。例如,“识”字有8个笔画,而“文”字有4个笔画。
《识文断字》来源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东汉末年的许慎所著的一部字书,系统地解释了古代汉字的意义和构造。在《识文断字》的基础上,许慎通过拆解字形和分析笔画,揭示了汉字的内在规律。
繁体字是汉字的一种写法,相较于简化字而言,其字形比较复杂,保留了一些古代的特殊形状。例如,“识文断字”在繁体中书写为“識文斷字”。繁体字主要在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区中使用较多。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在古代,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更为复杂。古代汉字的造字原则更加注重象形和指事,并且一些字的书写形态和现代有所差异。随着字形的不断演变和规范化,现代汉字逐渐形成。
他通过识文断字的方法,成功地阅读了古代文献。
识字、文化、字义、词义、构字、字形。
辨字、识字。
不识字、乱写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