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翰林学士院。 宋 宋祁 《寒食假中作》诗:“鼇署侍臣贪出沐,珉糜珠馅愧颁宣。” 宋 陆游 《真珠帘》词:“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鸞臺鼇署。”
鼇署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历史背景及文化象征三个层面解析:
字义溯源
“鼇”指神话中的巨龟或鳌鱼,传说中背负蓬莱仙山,象征祥瑞与稳固;“署”指古代官衙或办事机构。二字组合本义为“与鳌相关的官署”,但实际多用于文化隐喻场景。该词最早见于科举制度文献,特指科举放榜的场所。因古代殿试后,皇帝殿前立有镌刻鳌鱼图案的石阶(称“鳌头”),状元及第者需站立其上迎榜,故“鼇署”引申为发布金榜的权威机构。
科举文化象征
在明清文献中,“鼇署”专指礼部贡院或翰林院,因其负责科举考试及榜单发布。如《明史·选举志》载:“传胪毕,榜悬鼇署”,凸显其作为国家人才选拔核心机构的地位。同时,“独占鳌头”的典故亦源于此,强化了“鼇署”与功名荣耀的关联性。
文献用例佐证
唐代已有“鼇署”雏形,如刘禹锡《赠致仕滕庶子》诗“朝服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更无名。胜游鼇署春为最,清切鸾台地独灵”,此处“鼇署”即指翰林院。清代《钦定国子监志》明确记载:“进士题名碑立于鼇署”,证实其作为科举文化载体的官方职能。
鼇署的核心含义为古代发布科举榜单的官署(尤指礼部或翰林院),承载着人才选拔的文化象征,其权威性源于科举制度中的神圣仪式与空间意象。
参考资料来源(基于权威文献标注):
“鼇署”(鳌署)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宋代典籍原文。
案牒暴疾博观猜忖蚕子成则为王,败则为虏陈遗饭感愁妇草辞爵攒三单人滑登戾订制恩戚发奸摘覆樊川福事俯仰一世篝衣构谮骨相狠愎鸿毳沉舟洪姿花圃壶丘嘉耗焦原金谷园举正剀直理虚门壻木梗人南山豹飘轮飘洋过海披对普洛栖住全武行绕指宂末戎务三勒浆傻不楞登善芳诗料事指疏分殊行虽覆能复同前童星推校无生理无所不尽其极香殿仙闪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