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意思、曹参的详细解释
曹参的解释
曹参(?-前190) : 汉初大臣。字敬伯,沛县(今属江苏)人。曾为沛县狱吏。秦末从刘邦起义,屡立战功。汉朝建立后封平阳侯。曾任高祖长子齐王的相国九年。协助高祖平定陈
颛、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后继萧何为丞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
词语分解
- 曹的解释 曹 á 等,辈:尔曹(你们)。吾曹。 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部曹(中国明、清两代各部司曹的通称,源于汉代曹史的简称,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 诉讼的原告、被告两方。 姓。 笔画数:; 部首:曰; 笔顺编
- 参的解释 参 (參) ā 加入在内:参加。参与。参政。参赛。参议。 相间,夹杂:参杂。参半。 检验,用其他有关材料来研究,考证某事物:参考。参照。参省(媙 )(检验省察)。参看。参阅。参检。 探究,领悟:参悟。
专业解析
曹参(Cáo Cān)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名字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以下释义与历史背景:
一、词义解释
曹参作为专有名词,指西汉开国功臣(?—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沛县(今属江苏)人。他是继萧何后的第二任西汉丞相,以“无为而治”“萧规曹随”的治国理念著称。在汉语中,“曹参”一词常与“遵循旧制”“清静治国”等含义关联。
二、历史身份与贡献
- 军事功绩
曹参早年随刘邦起义,在灭秦、楚汉战争中屡立战功,攻占两国、一百二十二县,封平阳侯。
- 治国思想
任丞相时主张“黄老之术”,延续萧何制定的律法制度,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史记》载:“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三、成语典故“萧规曹随”
- 释义:比喻后人完全遵循前人的成规行事。
- 出处:典出《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 文化影响:成为后世强调政策延续性的经典案例,常见于政治、管理语境。
四、权威文献记载
- 《史记·曹相国世家》
司马迁详细记载其生平,评价:“曹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
- 《汉书·萧何曹参传》
班固称其“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肯定其顺应民心的治国方略。
- 《汉语大词典》
收录“曹参”词条,释义为“西汉大臣,以遵循萧何法规著称”。
五、学术与文化引用
- 思想研究:曹参的“无为而治”被视作黄老哲学在汉初的实践代表(《中国政治思想史》)。
- 文学形象:在戏曲《萧何月下追韩信》等作品中,其“守成贤相”形象广为流传。
资料来源:
- 《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 《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
网络扩展解释
曹参(?—公元前190年),字敬伯,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汉朝第二位相国。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解释:
一、身份与地位
曹参是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末任沛县狱吏,与萧何同为县中官吏。后随刘邦起义,成为核心将领之一,封平阳侯,官至丞相。其军事与政治成就被司马迁记载于《史记·曹相国世家》。
二、主要贡献
-
军事成就
参与楚汉战争及平定异姓诸侯王(如陈豨、英布),攻占两国、122县,俘虏诸侯王及高官多人,身负70余处战伤,被刘邦赞为“功最多”。
-
政治智慧
任丞相后推行“萧规曹随”政策,延续萧何制定的律法制度,主张无为而治,减轻赋税徭役,使汉初社会快速恢复稳定。
三、历史评价
- 司马迁评:肯定其战功,但也指出部分功绩得益于与韩信合作(如参与灭魏、赵等战役)。
- 百姓评价:民谣“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反映其政策深得民心。
- 后世影响:成为“守成贤相”的代表,成语“萧规曹随”沿用至今,比喻遵循旧制、保持政策连续性。
四、补充信息
- 读音争议:名字“参”应读作cān(音同“餐”),非“shēn”或“cēn”。
- 家族延续:其子曹窋袭爵,后代延续侯爵至东汉,曹魏时期仍受祭祀。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史记》原文或权威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炳灵公璧人步履维艰车马骈阗陈大齐骋怀赤柰辞彩稻田衲独出己见对问多重国籍贰室发死飞花令愅诡公司马轨式箍纹划桨黄埔军校荒亡画涂昏蹶假力于人讲叙勦扑节镇讥谏絶气骏足括羽滥劣累纸礼治龙漠龙足卯簿明熀熀僻静繦杖千秋万岁凄颷睿相瑞羽闰秋扫坟上款生翠折气石楗释肩石留黄视如陌路守愿台估脱谬文人相轻闲制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