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红妆的意思、红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红妆的解释

(1) [rich dress of woman]∶妇女的盛装

当户理红妆。——《乐府诗集·木兰诗》

(2) [beauty]∶代指美女

红妆千万——唐· 李朝威《柳毅传》

详细解释

亦作“ 红粧 ”。1.指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称。古乐府《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唐 元稹 《瘴塞》诗:“瘴塞 巴山 哭鸟悲,红粧少妇歛啼眉。”《花月痕》第五二回:“这好似醉朱颜,羞晕生;这好似褪红妆,残梦醒。”

(2).指美女。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尹惟晓词》:“苹末转清商,溪声供夕凉,缓传杯催唤红妆。”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三折:“你送了我这一场,休了俺那红粧,弃了俺那儿郎。” 清 洪昇 《长生殿·传概》:“ 马嵬驛 ,六军不发,断送红妆。”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六:“路上行人,隔窗可望见翠袖红妆,可听见琴声笑语。”

(3).比喻艳丽的花卉等。 唐 孙逖 《和常州崔使君<咏后庭梅>》之一:“弱干红妆倚,繁香翠羽寻。” 宋 苏轼 《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粧。”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弹琴诉怨》:“向晚来雨过南轩,见池面红妆零乱……只见荷香十里,新月一鉤,此景佳无限。” 曹靖华 《飞花集·艳艳红豆寄相思》:“红妆满树,四季娇艳。”


见“ 红妆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红妆(亦作“红粧”)是汉语中具有文化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指出,“红妆”本指女子盛装时涂抹的胭脂与佩戴的首饰,后泛指女性艳丽的服饰妆容。例如《乐府诗集·木兰诗》中“当户理红妆”,即描绘了古代女子对镜梳妆的场景。

二、历史语义演变

  1. 身份象征

    唐代《妆台记》记载,红色在封建社会中与婚嫁、节庆礼仪绑定,红妆成为贵族女性地位的外显符号。明代《三才图会》更将红妆细分为“宫妆”“闺妆”等类型。

  2. 文学意象扩展

    宋代词人李清照《减字木兰花》以“奴面不如花面好”自嘲红妆,赋予其青春易逝的哲学隐喻。元代戏曲则通过“褪红妆”表达人物命运转折,如《西厢记》中崔莺莺卸妆示决心。

三、现代语义分层

  1. 物质层面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其为“女子色彩鲜艳的衣着打扮”,涵盖传统服饰(如汉服)与现代彩妆产品。

  2. 文化符号层面

    民俗学者王娟在《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中强调,红妆在非遗传承中已成为中华女性美学的代名词,如浙江宁海“十里红妆”婚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本文引证来源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国家图书馆《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权威文献库。

网络扩展解释

“红妆”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óng zhuāng,其含义丰富且具有文化意蕴,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女子的盛妆
    指古代女子以红色为主的华美装扮,常见于正式场合或节庆。例如《木兰诗》中“当户理红妆”,描绘了女子精心打扮的场景。唐代元稹《瘴塞》诗中的“红粧少妇歛啼眉”,也体现了这一用法。

  2. 代指美女
    因红妆常象征美丽,故引申为对女性的美称。如宋代周密《齐东野语》中“缓传杯催唤红妆”,即以红妆指代佳人。

  3. 比喻艳丽的花卉
    因红色代表生机与美好,文人常以红妆形容盛开的花。例如冰心在散文中用“翠袖红妆”描绘自然景致。


二、文化内涵


三、文学应用

红妆在诗词中频繁出现,如:


四、现代理解

如今,“红妆”既可指传统妆容,也常用于形容女性明艳动人的形象,或作为艺术创作中古典美的符号。例如影视剧中的婚嫁场景,仍保留红妆元素以体现文化传承。

若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或具体诗词引用,可参考《乐府诗集》《齐东野语》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班璘宝倌暴纵拔突策略侧轮车岔路淳元钿砌递呈丁内忧动荡都团独独对准度夏方外十友肥仙凤凰于飞诡拙孤掌汉思横鲠衡梁荒莱晃摇晦密兼而有之见象交响计禀镌责可爱可伤了见陵慢柳浦鸾耦轮盘泥醉噼里啪啦清捷清旻穷日之力旗翼上白申张柿蒂实则守臣叔均殊务鞺鞜头匹驼背王佐无度瞎聊祥图闲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