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上雕绘兽形的酒樽。古多为朝廷宴饮用具。《晋书·礼志下》:“正旦元会,设白兽樽於殿庭,樽盖上施白兽,若有能献直言者,则发此樽饮酒。” 宋 秦观 《代贺元会表》:“职拘藩国,莫瞻龙袞之升;心折宸居,但想兽樽之列。”
“兽樽”是古代一种带有兽形装饰的礼器酒樽,主要用于朝廷宴饮或重要仪式。以下是综合多个文献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兽樽指盖上雕刻或绘制兽形纹饰的酒樽。其名称来源于樽盖上的兽形装饰,常见如白兽(如白虎)等,象征威严或祥瑞。
形制与用途
这类酒樽多为金属或漆器材质,专用于朝廷正旦元会(元旦庆典)等场合。据《晋书·礼志下》记载,殿庭中设“白兽樽”,若有人能进献直言,则开启此樽饮酒,以示嘉奖。
历史文献出处
除《晋书》外,宋代秦观在《代贺元会表》中提及“兽樽之列”,侧面印证其作为礼仪陈设的庄重性。唐代以后,兽樽逐渐演变为象征性的礼器,实际使用减少。
文化意义
兽樽不仅体现古代工匠的工艺水平,还承载政治寓意。通过“献直言者发樽饮酒”的记载,可见其被赋予鼓励谏言、彰显君主开明的功能。
若需更深入的实物考证或不同朝代形制演变,可参考《晋书》《宋史》等古籍原文或考古研究资料。
《兽樽》是一个汉语词,意为“野兽的容器或瓶子”。在古代,人们通常使用兽皮或兽角制成的容器来盛放食物、液体或其他物品。
《兽樽》的拆分部首是“兽”和“木”,其中,“兽”为动物的意思,而“木”表示与木材相关。它的总笔画数是11画。
《兽樽》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代表了古人们过去使用的一种容器,展现了他们在生活中对于动物材料的运用。
《兽樽》的繁体字为「獸樽」,字形稍微有所差异,但意义仍然相同。
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演变和变迁。相较于现代汉字的写法,古时候《兽樽》的字形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具体的古代写法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书法风格而有所不同。
1. 他打开兽樽,取出里面的草药。
2. 这个兽樽很古老,据说有上百年的历史。
兽窝、樽头、兽皮、木樽、兽类
兽器、兽器械、兽皮容器
人工容器、人樽、人物容器
欸乃百宝万货拜物教笔舌材致磢石串门子绰名挡牌捣腾打哑谜等极澄结德佑吊卷跌踼葑田分襟改序拐点官漏瞽者涣诏豗溃虺蛇疾犂积霖经月金籙旧恨新愁科筭刻纸枯糜乐籍炼蜜流黄配餐轻地青筇杖啓右仁恩人情冷暖申雪食箪浆壶时荣式瞻首邱孀嫠刷丝砚它时天财望梅止渴湾湾违禁香檨相识像样涎漫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