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乐籍的意思、乐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乐籍的解释

乐户的名籍。古时官妓属乐部,故称。亦指乐户或官妓。 唐 杜牧 《张好好》诗序:“ 好好 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一折:“两京诗酒客,烟花杖子头。老身姓 郑 ,是这 汴梁 乐籍。”《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当日就唤老鴇过来,将钱八十千付作身价,替 月仙 除了乐籍。” 清 赵翼 《高邮吊毛惜惜》诗:“死忠事岂责蛾眉,乐籍偏成此段奇。”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她原是清白良家女子,持身甚严,并非出身乐籍,可以随便欺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乐籍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特殊类别,专指登记乐户身份的官方名册。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乐籍是"乐户的名籍,古时官伎属乐部,故称"(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册,第1423页)。这一制度始于北魏时期,至唐代正式纳入法律体系,《唐律疏议》规定"工乐者,工属少府,乐属太常"(来源:《唐律疏议·户婚》)。

在历史演变中,乐籍制度呈现三个核心特征:

  1. 身份世袭性:乐户子孙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大明律》载"其婚姻皆由所由掌"
  2. 职能特定性:承担国家祭祀雅乐、宴飨俗乐及地方礼仪用乐,清代《律吕正义后编》详载太常寺乐户职能
  3. 社会层级性:被列为贱籍,《清史稿·食货志》记载雍正元年"除乐籍,准改业为良"

该制度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古乐工皆在籍中,故谓之乐籍",其组织方式为唐宋教坊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来源:商务印书馆《宋元戏曲史》第三章)。直至清雍正年间废除贱籍,延续千年的乐籍制度方告终结,但相关乐户后裔仍在山西等地保留着独特的音乐传统(来源:中华书局《中国礼乐制度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乐籍”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特殊户籍制度,主要涉及音乐从业者及官妓群体。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乐籍”指乐户的名册,古代官妓隶属乐部管理,因此其户籍被称为乐籍。该词既可指代这类名册,也可直接指代乐户或官妓本身。

二、历史制度

  1. 时间跨度:始于北魏(386-557年),终结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
  2. 人员构成:主要将罪犯、战俘的妻女及其后代纳入贱民名册,强制他们世代从事音乐表演或官妓职业。
  3. 社会地位:乐籍群体属于社会底层,备受歧视,女性从业者(女乐)甚至被视为类似奴隶的存在。

三、社会功能

四、读音与文献例证

五、制度废除

清雍正年间废除乐籍制度,但相关群体直至近代仍受社会歧视。这一制度深刻反映了古代等级社会对艺术从业者的压迫。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乐籍制度对传统音乐的影响,可参考、6中的制度发展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抱布北京地下铁道不恤人言踩估成日赤雁畜枕村田乐耽欲等迹电唱机点书遏絶风移俗变福德附约该理格色豪句洪福槐厅火迫检问骄宕较短量长极于台朘损卷帻钜鳞开景兰烬烂污货兰肴牢髀灵妙里仁乱化蛮虫满江红(怒发冲冠)髦隽马缨树眄遇蜜人品着悄悄话饶赡撒欠颩风沙鹿身废名裂失途水流花落潭涧特称判断体量温屯文章二百年无拘束诬衊毋柰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