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爱恩德。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十指》:“亲近来远,同民所欲,则仁恩达矣。” 三国 魏 曹植 《娱宾赋》:“扬仁恩於白屋兮,踰 周公 之弃餐。” 唐 韩愈 《袁州申使状》:“伏乞仁恩,特令改就常式,以安下情。”《三国演义》第一○四回:“伏愿陛下清心寡慾,约己爱民,达孝道於先皇,布仁恩於宇下。”
“仁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仁爱恩德,常用来形容君主或上位者对百姓的仁慈与恩惠。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拼音为rén ēn,由“仁”(仁爱)和“恩”(恩德)组成,指通过仁爱之心施予的恩惠。
文献例证
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近义词包括“仁德”“恩泽”,反义词如“暴虐”。其内涵与儒家“仁政”思想密切相关,强调以德治国、惠民为本。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较少见于日常口语,但仍可借喻领导者的宽厚与关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春秋繁露》《三国演义》等原著或权威词典。
《仁恩》是一个中文词语,它代表着对他人的慈悲与宽容的情感。这个词语可以理解为对他人施以仁爱和怜悯的心态。
《仁恩》这个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人」和「言」。其中,「人」部首表示人类或人的相关事物,「言」部首表示言语或相关的概念。整个词语共有8个笔画。
《仁恩》这个词语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被广泛运用于儒家思想中。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将仁爱和宽容视为美德,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繁体字中,「仁恩」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仁恩」的构形并未有特别变化。它们的基本形态与现代一样,继承自历史上的书法字体。
以下是使用「仁恩」的例句:
与「仁恩」相关的组词包括:
与「仁恩」意思类似的近义词包括:
与「仁恩」意思相反的反义词包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