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晋 代注《庄子》的 郭象 和 三国 魏 书法家 锺繇 。 南朝 齐 孔稚珪 《祭外兄张长史文》:“学不师古,因心则睿。筌蹄 象 繇 ,糠粃 庄 惠 。”
“象繇”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主要来源于古代人物,具体解释如下:
象繇(拼音:xiàng yáo)指晋代学者郭象和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钟繇的合称。
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南朝齐孔稚珪的《祭外兄张长史文》提到“筌蹄象繇”,以借喻学问与技艺的传承。
如需进一步了解郭象的哲学思想或钟繇的书法成就,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艺术研究资料。
《象繇》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典雅美好的样子。
《象繇》的部首是⺍(乚)、⺺(犬),总共有12个笔画。
《象繇》最早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象尪、繇者尚称。" 这句话意思是孔子的弟子们对孔子崇拜有加,而用了《象繇》来形容孔子的风采和风度。
《象繇》的繁体字为「像繇」。
在古代书写中,象繇的字形写作「象尪」。
1. 他穿着一身典雅的西装,整个人简直就是《象繇》。
2. 这幅山水画的构图和用色都相当《象繇》。
1. 象山(xiàng shān):
喻指相貌、神情美好的山峰。
2. 象征(xiàng zhēng):
喻指具有某种特定意义或象征性的事物。
优雅、高雅、典雅、华丽
粗俗、低俗、庸俗、拙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