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urning] 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在此期间,不任官、应考、嫁娶等,叫做“守制”
守孝,遵行居丧的制度。在守制期内谢绝应酬,不得应考,婚嫁,现任官则须离职。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卷七:“ 成化 初, 缉熙 守制於家,大兴土木,建第甚雅丽。”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后来守制三年,不便婚娶。如今孝服已满,目下就迎娶过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临去时,执着我的手,嘱咐我回去好好的守制读《礼》,一切事情,不可轻易信人。”
守制
指古代子女在父母去世后,依照礼法规定在家居丧守孝的行为制度。其核心内涵包括停止日常社交活动、辞去官职、穿素服、禁娱乐婚嫁等,以表达对亡亲的哀思与孝道。守制期限通常为27个月(实际服丧25个月,跨三个年头),源于儒家“三年之丧”的传统礼制。
权威释义与依据: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定义:“守制”为“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嫡长子或承重孙须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谢绝应酬,不得任官、应考、嫁娶等”。此制体现了古代宗法社会“以孝治天下”的伦理核心。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128页
《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指出,“守制”源于《仪礼·丧服》,是子女“遵礼成服,闭门守丧”的强制性规范。期间需着“斩衰”(粗麻丧服),饮食起居从简,官员必须离职归家,违者将受法律制裁。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版,第895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23年)补充说明:守制虽属旧俗,但其“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涵仍影响现代丧葬礼仪,如简化后的“守孝”行为。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196页
《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详述具体禁忌:守制期间禁赴宴、看戏、贴春联;官员匿丧不报或未满期复职,明清律法均定为“不孝罪”,可革职查办。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风俗辞典》“丧葬类”词条
“守制”是中国古代丧礼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指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后,儿子或长孙需在家守孝27个月(实际约25个月),期间需遵守特定禁忌,包括不得任官、应考、婚嫁等。
守制源于儒家“孝道”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明清时期形成严格规范。例如明代《寓圃杂记》记载官员守制期间不得参与政事,清代《红楼梦》中林如海让女儿守制读书的情节也反映了这一制度。
如需了解具体案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寓圃杂记》《红楼梦》等文献来源。
伴郎伯迹钵囊不顾死活长生库揣想慈怜蹙澳打搅当笔黨綱倒口子电行滴漉盯住洞见肺腑阨会诰籍黑石脂红雪换锦会标贱表谏猎嘉植戒牒敬慎烬燃濬浦开昼厘替丽则轮台面壁磨塼名义工资牧副凝严撇抗破胆敲铿穷羇羣屋曲儒区中商借善行无辙迹沈淡市井人霜硎遂成同心毕力瓦脊惟利是求伟木滃滃翳翳无勌污辱响金白银销毁宵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