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钵囊的意思、钵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钵囊的解释

僧人盛放钵盂的袋子。《四分律·杂揵度之二》:“手捉鉢难护持,佛言:听作鉢囊盛,不繫囊口。鉢出,佛言:应绳繫,手捉鉢囊难护持。” 宋 苏轼 《题净因壁》诗:“瞑倚蒲6*团卧鉢囊,半窗疏箔度微凉。”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钵囊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钵囊,汉语词汇,指佛教僧人用于收纳钵盂的布制容器,具有特定的宗教文化内涵。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 器物形制

    钵囊多由厚布或麻织物缝制,形制呈袋状,开口处常设系带以便收束。作为僧侣「三衣一钵」制度的重要组成,其尺寸需与钵盂相适配,既需包裹严密防止尘染,又需便于随身携带。

  2. 宗教功能

    据《四分律》记载,佛陀曾规定比丘需以囊护钵,避免直接手持而失威仪。此物在佛教仪轨中象征「惜福知足」的修行态度,承载着「不受余器」的戒律精神。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特别强调,钵囊需定期浣洗以保持洁净。

  3. 文化延伸

    在禅宗典籍中,钵囊常被赋予象征意义。《景德传灯录》记载赵州禅师「破囊补衲」的公案,暗喻修行者当珍视法器如同守护法身。明清时期《百丈清规》更将钵囊纳入丛林清规,规定其须与袈裟同置于固定方位。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佛教文献研究与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国社科院《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该词时标注为「历史宗教用语」,建议参考中华书局《佛教器物图解》获取实物考证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钵囊”是佛教文化中的传统用具,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钵囊指僧人用于盛放钵盂(食器)的布袋。其名称由“钵”(梵语音译,指僧人的食器)和“囊”(袋子)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收纳和保护钵盂。

  2. 引证与典籍记载
    据佛教经典《四分律·杂揵度之二》记载,佛陀曾指导僧人用布袋装钵盂,并强调需用绳子系紧囊口,以防钵盂滑落。这一记载说明钵囊的使用具有明确的宗教规范。

  3. 文学与文化引用
    宋代苏轼在《题净壁因》诗中写道:“瞑倚蒲团卧鉢囊,半窗疏箔度微凉”,以钵囊为意象,描绘僧人禅修场景,体现其在佛教生活中的日常性。

  4. 材质与功能
    传统钵囊多为布制,轻便易携,符合僧人云游需求。部分文献提到其可能采用耐磨材质,以保护金属或陶制钵盂。

钵囊既是实用器物,也是佛教文化的象征符号,反映了僧人修行生活的戒律与简朴特质。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形制演变,可参考佛教律典或古代禅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首齐眉百执鼻气才貌双全廛居出上第一世界地震趸舩鹅管幡子飞屧否口福建公粟钩膺海学鸿襟后皇回档检式笺注佳偶借换金籙云签克丁克卯旷时莱菔剌剌劳苦功高雷门鹤雷矢冷突里闳临视罗绮迷性抹不下脸排遍箧书潜递青盘青冢衾窠山鸡照影省疾身亡诗兆殊品鼠尾帐术艺四化司商随意一瞥突击突嵂王赞晚照无有显要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