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寿材”
(1).传说中的仙木;生长年岁长久的树木。《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 崑崙 之苹,寿木之华。” 高诱 注:“寿木, 崑崙山 上木也。华,实也。食其实者不死,故曰寿木。”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有寿木之林,一树千寻。日月为之隐蔽。若经憩此木下,皆不死不病。” 唐 元结 《退谷铭序》:“满谷生寿木,又多寿藤縈之。” 宋 范成大 《题径山寺楼》诗:“神光来烛夜,寿木不知秋。” 明 唐寅 《世寿堂诗》:“长山大谷出寿木,雨露沾濡元气足。”
(2).指棺木。《红楼梦》第六三回:“寿木早年已经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题棺》:“ 萧山 汪龙庄 大令治寿木,题前和曰:‘汪龙庄归室’。” 谌容 《白雪》:“ 西坡奶奶 把儿子给她打的寿木都献出来了。”
寿木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名词,既指代特定树木,亦为传统避讳用语。《汉语大词典》将其收录为正式词条,以下从语义演变与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自然属性:象征长寿的树木 《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晋代郭璞注疏称邓林即“寿木”,特指生长周期极长的珍贵树木。此类释义多用于古代文献,强调树木本身的长寿特性,常与松柏等长青植物产生文化关联。
二、人文含义:丧葬礼仪的婉辞 清代《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载:“寿木已系早年备下”,此处“寿木”实指棺材,属古代丧葬文化中的委婉表述。《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明确标注该词为“旧时指生前预备的棺材,泛指棺材”,这种用法至今仍见于部分方言区,体现汉语避讳死亡的文化心理。
双重释义的形成与汉语语用规律密切相关:前者源自物象特征引申,后者属于语义转移中的讳称现象,二者在《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中均有互证。
“寿木”一词在汉语中有两个主要含义,需结合文献和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例句,可参考《吕氏春秋》《红楼梦》等原著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倍读髀肉渤海湾层楹倡酬搀越辰选持蠡测海闯过纯净麤奘丹朱嫡长多方二刘乖则广略冠事含恨豪儁晦诵惊耸景星急拍拍究微卷脔叩栧麟鹿龙津桥龙学率法髦哲闹喳喳婆婆妈妈掐诀乾嗌抢佯岐谷泉眼散绥赏信罚必上斋首饰抬头不见低头见蹚浑水天方国忝幸梯头提镇梯陟通航铜爵妓玩艺文东武西咸苦晓鼓枭首示众恓楚习读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