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绥。御者登车时挽手用的绳索。与君所执的正绥(即良绥)相对而言。《礼记·少仪》:“僕者右带劔,负良绥,申之面,拖诸幦以散绥升,执轡然后步。” 孔颖达 疏:“散绥,副绥,僕登车既不得执君绥,故执副绥而升也。” 陈澔 集说:“良绥,正绥也……散绥,贰绥也,犹散材之散,正绥君所执,贰绥则僕执之。”
“散绥”一词在汉语中有两种不同语境下的解释,具体如下:
指御者(驾车人)登车时使用的副绥,与君主或贵族所持的“正绥”(良绥)相对。
形容事物排列散乱、无秩序的状态,或形容行为、言语的混乱。
两类解释的差异源于词义演变,需根据具体场景选择释义。
《散绥》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解除不安或恢复秩序的意思。它的基本含义是分散整理,使得混乱或不安的情况逐渐变得有序。
《散绥》由两个部首组成,左侧的是“散”字的偏旁部首“攴”,右侧是“绥”字的偏旁部首“纟”。这个词总共有14个笔画。
《散绥》是现代汉语词汇,来源于古代修辞手法。在古代文献中,人们常使用“散为绥”的说法来形容通过分散整理、使得混乱处境逐渐安定的情况。
在繁体中文中,该词的写法与简体相同,都是“散绥”。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时候将《散绥》写作“散綏”、“散鎖”、“散髓”等形式,但这些写法已经很少使用了。
1. 通过最新的管理策略,公司成功地实现了业绩的散绥。
2.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散绥社会不安。
1. 散布:散播、传播。
2. 散场:电影或演出结束后观众散去。
3. 绥靖:以缓和使安定,指对外交往时采取保持中立或避免冲突的政策。
解散、安抚、平息、缓和。
动荡、混乱、紊乱、不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