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晋书·周浚传》:“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
“受命不受辞”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核心含义为: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受具体指令的约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最早见于《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意为:大夫奉命出使他国时,若遇到有利于国家之事,可自行决断,不必拘泥于原定外交辞令。
与成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含义相近,均强调执行层面的灵活性和临机专断权。
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对“授权”与“信任”的重视,主张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赋予执行者一定的自主权,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公羊传》《晋书》等原始典籍。
《受命不受辞》是一个成语,意为接到使命后无法推辞或拒绝。它描述了一个人接受了任务或使命后,必须全力以赴完成,不能逃避或推脱责任的态度。
《受命不受辞》的拆分部首为口和心,分别意为口音和心意。它由14个基本笔画组成,比较容易书写和识别。
《受命不受辞》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它在《后汉书·孙程传》中首次出现,用来形容孙程因为受到命令,无论如何都无法拒绝。
繁体字中《受命不受辞》的写法为「受命不受辭」,辞的字形略有不同,但意思和用法一样。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与现代有所不同。《受命不受辞》在古代的写法为「受命不受詞」,字形稍有差异,但仍保持原有的意思。
他被上级委以重任,并说道:“我受命不受辞,一定会努力完成任务。”
受聘不受辞、受贿不受辞、受劝不受辞。
毫不推却、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推卸责任、逃避责任、不作为。
案览碑阙边夷宾客如云不慭差数程能魑祟村宇打夯当司點鬼簿凋胡冬暄敦素腓肠風聲賤人攻心战龟背戏孤僻酣鏖含沙蜮合包鸿细护过饰非护落火禁歼荡卷梁絶灭聚米为山均衡恳悃嫠独鹿台麦芒刀马首民务摩西木瓜盘剥皮夹子乾清宫轻衊侵轶驱蹇屈子壤童三芝圣经贤传识局水冶甜甘条通提掷土铛暀暀猥屑相佑秈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