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受命不受辞的意思、受命不受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受命不受辞的解释

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晋书·周浚传》:“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受命不受辞”是中国古代外交辞令与礼仪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使者接受国君的命令出使,但在具体外交场合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言辞,而不必拘泥于国君事先交代的每一句话。 这一原则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处理邦交关系时对灵活性与应变能力的重视。

以下从词典释义与学术角度详细解析:

一、 出处与字面释义

该成语典出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桓公八年》。其字面意思为:

二、 核心内涵与应用场景

  1. 强调使者的自主权与应变能力:使者代表国家出使,面对复杂多变的外交局势和对方难以预料的反应,国君无法事先规定所有应对细节。因此,使者被赋予根据现场情况临机应变、调整言辞的权力和职责。这并非违抗命令,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使命。
  2. 外交礼仪与策略的体现:在古代邦交中,“辞令”至关重要。“受命不受辞”原则允许使者在不违背根本使命的前提下,在措辞的强硬或委婉、直接或迂回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具体情境,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或促成谈判成功。
  3. 对“辞”的灵活理解:这里的“辞”不仅指具体的语句,也包含表达方式、语气、态度等。使者需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场合的庄重程度、事件的缓急等因素,灵活运用语言艺术。

三、 历史实例佐证

《公羊传》在阐述此原则时,常引用历史事例。例如,在涉及重大交涉或危机处理时,使者可能需要在不改变国君根本意图(如抗议、结盟、告知等)的情况下,根据对方的态度调整说辞的锋芒,或采用更易被接受的表达方式,这即是“不受辞”的实践。

四、 现代意义与延伸

虽然源于古代外交,但“受命不受辞”所蕴含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思想,在现代管理、谈判、公关等领域仍有借鉴价值。它强调在执行任务时,既要忠于目标(受命),也要赋予执行者必要的现场决策权和话语调整空间(不受辞),以应对不确定性。

权威参考来源:

  1. 《春秋公羊传》原文及注疏(可查阅权威古籍数据库或点校版本):记载该原则的原始出处及经典阐释。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春秋公羊传注疏》桓公八年。链接:https://ctext.org/chun-qiu-gong-yang-zhuan-shu/huan-gong
  2. 《汉语大词典》:对“受命不受辞”有精炼的词条释义,强调其“谓奉命出使,不受君命的言辞限制”的核心含义。来源:汉典(zdic.net)或《汉语大词典》纸质/电子版。
  3. 《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等学术著作:深入分析该原则在外交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及其反映的政治文化观念。来源:相关学术出版物(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权威机构出版著作)。
  4. 《古代汉语词典》/《成语大词典》:提供标准化的成语解释和例句。来源:商务印书馆等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辞书。
  5. 语言学及历史学研究论文:探讨“辞令”在古代政治交往中的作用及“受命不受辞”的语用学意义。来源:如《历史研究》、《中国语文》等核心期刊。

网络扩展解释

“受命不受辞”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核心含义为: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受具体指令的约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历史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意为:大夫奉命出使他国时,若遇到有利于国家之事,可自行决断,不必拘泥于原定外交辞令。

3.应用场景

4.类似表达

与成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含义相近,均强调执行层面的灵活性和临机专断权。

5.延伸意义

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对“授权”与“信任”的重视,主张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赋予执行者一定的自主权,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公羊传》《晋书》等原始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侬佳八字门楼逩逐逼杀不佞毚檀成问题驰说驰踪重弹疮疤捶殴淡伫邓邓呆呆娣妇东西厢讹阙贩儿坊局放目风笈棼丝高空槽桄桹过律轰霆弘休黄毛菩萨华山家室继世谲譬儁捷龟裂军状开会老凤连裆龙竞膟膋虑外缦缯闽蚋摩肩击毂泥絮翩飞平雅鹊鸣檐髯参军日往月来双边钱书呆书疏秃发翫服亡弗望获吴札小胡子遐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