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阙的意思、碑阙的详细解释
碑阙的解释
石碑和石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汉 末丧乱,山道不通此,旧有下阶神殿。中世以来,岁书法族焉。 晋 魏 改有东西二庙,庙前有碑闕,坛场列柏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汶水》:“水出 无盐城 东北五里 阜山 下,西逕 无盐县 城北。水侧有 东平宪王 仓 冢,碑闕存焉。”
词语分解
- 碑的解释 碑 ē 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石碑。丰碑。墓碑。口碑。碑文。碑碣。碑刻(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碑拓(?)。碑帖。碑林。里程碑(a.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b.喻在历史发展进
- 阙的解释 阙 (闕) è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阙。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阙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京城,宫殿:“城阙辅三秦”。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阙。 豁口,空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网络扩展解释
“碑阙”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词语,指代古代建筑中的两种重要元素,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碑阙”由“碑”和“阙”组合而成:
- 碑:指刻有文字或图案的石碑,常用于纪念事件、人物或作为标记(如界碑、墓志碑等)。
- 阙:原指宫殿、陵墓前的门楼或瞭望台,后演变为象征性建筑,常见于古代祭祀场所或重要建筑群入口处。
二者结合后,泛指具有纪念意义的石碑与石质门阙建筑。
二、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该词多见于北魏地理文献《水经注》:
- 描述滱水流域的庙宇时提到:“庙前有碑阙,坛场列柏焉”。
- 记载汶水附近古迹时称:“水侧有东平宪王仓冢,碑阙存焉”。
这些记载表明,碑阙常作为古代祭祀、陵墓建筑的组成部分,兼具实用与象征功能。
三、延伸用法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成语,形容宏伟壮丽的建筑或景观,例如山川、宫殿等。但需注意,这一用法在传统文献中较少见,更多保留其原始含义。
四、相关辨析
- 碑:侧重文字记录功能,如《水经注》中“岁书法族”即通过碑文传承家族历史。
- 阙:强调建筑象征意义,如汉代宫阙代表皇权,陵墓阙则体现等级制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实例,可参考《水经注》原文或考古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碑阙,这个词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碑和阙。碑指的是立于地面上的石碑,常用于纪念或记录重要事件。阙指的是遗失或缺少的意思。因此,碑阙的意思是遗失的石碑或缺失的纪念碑。
根据部首分解,碑的部首是石,阙的部首是门。碑的笔画数为石(5画)+ 千(3画)= 8画,阙的笔画数为门(3画)+ 上(3画)= 6画。
碑阙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一书中,用来描述贾府中失去的文物。这个词也是用来形容遗失或缺失的事物,尤其是重要的纪念碑或物品。
在繁体字中,碑阙的写法是「碑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碑的形状更像一个立起来的石碑,阙的形状则像是一个大门。
以下是一个例句:“这座古墓中原本有一座碑阙,但在多年的岁月中已经遗失。”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碑文、石碑、纪念碑等。
与碑阙意思相近的词有碑亭、碑坊,反义词则是完整、完好。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