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火禁的意思、火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火禁的解释

(1).防火的禁令。《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 郑玄 注:“为季春将出火也。火禁,谓用火之处及备风燥者。”《宋史·职官志七》:“镇砦官,诸镇置於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2).指寒食禁火。 唐 储光羲 《苏十三瞻登玉泉寺峰入寺中见赠作》诗:“淹留火禁辰,愉乐絃歌宴。” 宋 欧阳修 《禁火》诗:“火禁开何晚?春芳半已凋。”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绵上火禁》:“ 绵上 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火禁"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释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防火禁令制度 古代防火管理体系源自《周礼》记载,司烜氏负责"仲春以木铎修火禁",指春季干燥时节颁布用火禁令。《宋史·职官志》记载的"皇城司掌宫门启闭、火禁"制度,说明宋代已形成宫廷防火巡查机制。这类政令常见于城市管理,如《东京梦华录》载汴京"将夜分必灭火"的宵禁规定。

二、星象禁忌体系 《左传·昭公六年》"火未出而作火"的记载,反映先秦时期对心宿二(商星)的天象禁忌。古人观测"大火星"位置制定火事规范,形成"火出而毕赋"的礼制,这类星象禁忌常见于《礼记·月令》等典籍。

三、礼制衍生禁忌 《吕氏春秋》"火禁修"的记载显示火禁延伸为礼仪制度,包括祭祀期间的火烛管理。《唐律疏议》"诸见火起,应告不告"条款,将火禁纳入法律体系,确立失火连坐制度,这种礼法融合的防火体系影响后世消防制度。

该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防火的禁令",其语义演变折射出中国古代从自然崇拜到制度文明的转化轨迹。具体应用场景需结合《中国消防通史》《中国古代治安制度研究》等专业论著进行语境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火禁”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防火的禁令
    指古代为防止火灾而颁布的用火限制规定。例如《周礼·秋官·司烜氏》记载:“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郑玄注:“火禁,谓用火之处及备风燥者”,说明春季需加强火源管理。宋代《宋史·职官志》也提到地方官员需监管火禁及税务。

  2. 寒食节禁火
    特指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的风俗。唐代储光羲诗中“淹留火禁辰”及宋代欧阳修《禁火》诗“火禁开何晚?春芳半已凋”均指此习俗。周密《癸辛杂识》还记载了绵上地区寒食火禁的时长变化。


二、延伸解析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历史演变细节,可参考《周礼》《宋史》等文献,或查询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岁之好悲悴窆葬谗脣冲狭唇辅相连丛骈窜死诞孕佃东斗打顿悟鹅抱访谘焚池凤鸾妇家感士官司诖注函开河柳红头文件黄贼化平践妖鲛鳄较计交颈并头假日稽城伉俪荣谐哭鸟狼餐虎咽连坐卢布卤地緑箨磨兜鞬内库铺敦强谏撁五挂四绮肴三白酒首虏率殊别黍穰庶孙庶威送诚泰来否往腾踔天崩地塌提名外邪弦月窗小儿王邪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