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防火的禁令。《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 郑玄 注:“为季春将出火也。火禁,谓用火之处及备风燥者。”《宋史·职官志七》:“镇砦官,诸镇置於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2).指寒食禁火。 唐 储光羲 《苏十三瞻登玉泉寺峰入寺中见赠作》诗:“淹留火禁辰,愉乐絃歌宴。” 宋 欧阳修 《禁火》诗:“火禁开何晚?春芳半已凋。”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绵上火禁》:“ 绵上 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
“火禁”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防火的禁令
指古代为防止火灾而颁布的用火限制规定。例如《周礼·秋官·司烜氏》记载:“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郑玄注:“火禁,谓用火之处及备风燥者”,说明春季需加强火源管理。宋代《宋史·职官志》也提到地方官员需监管火禁及税务。
寒食节禁火
特指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的风俗。唐代储光羲诗中“淹留火禁辰”及宋代欧阳修《禁火》诗“火禁开何晚?春芳半已凋”均指此习俗。周密《癸辛杂识》还记载了绵上地区寒食火禁的时长变化。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历史演变细节,可参考《周礼》《宋史》等文献,或查询权威词典。
火禁(huǒ jìn)是指禁止使用火源、明火或者燃烧物的措施或规定。它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用来指代某些具体场所或时间禁止使用明火或火源。
火禁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火(huǒ)和禁(jìn),火的笔画数为4,禁的笔画数为13。
火禁一词源自于古代的法律制度。古代时期,烽火、三号炮、烟火等被用来传递重要情报或警示信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定,限制滥用火源,规定了禁止使用火源的场所或时间。
火禁的繁体字为「火禁」。
在古代,「火禁」可写作「火斤」或「火困」。
1. 高温天气,工地实行严格的火禁政策,以避免火灾事故发生。
2. 在森林公园中,游客需要遵守火禁规定,不得私自使用明火烧烤。
火灾、禁令、火源、明火
明火禁止、禁火、禁烟
放火、明火
百忍编钟避名财减黪墨初雪麤米大前天得性颠踬雕蓬二极丰节改组感恩缟冠孤烟后省恍忽灰炮户将降解交横劫帅嗟痛祭星锯条空怀旷快魁北克老爷爷两栖龙驹龙旐落寞麪糊桶蜜浆墨守成法瓶伙平语挈妇将雏秦隶染事睿畧瑞信三段参参哨线生俘石材释褐市哄手线酸虀淘米徒劳无功图利顽猾温骊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