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手戟的意思、手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手戟的解释

古代兵器。小戟。《释名·释兵》:“手戟,手所持擿之戟也。”《三国志·魏志·吕布传》:“然 卓 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 布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手戟是古代中国一种兼具刺击与劈砍功能的短柄格斗兵器,其形制介于矛与斧之间,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形制与功能

  1. 双刃结构

    戟头前端为金属矛尖(用于直刺),侧向横出月牙形锋刃(用于勾割或劈砍),部分手戟在柄尾加装金属镦以平衡配重。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古代兵器图集》(刘旭著)

  2. 便携性设计

    柄长通常为1-1.5米,短于长柄戟(3米以上),可单手持握作战,适合近身搏斗与投掷。《释名·释兵》载:“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强调其手持灵活性。

    来源:《释名疏证补》(清代王先谦撰)

二、历史应用与文化典故

  1. 实战与防身

    汉代至魏晋时期常见于将领卫体武器,如《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吕布以手戟投刺董卓部将,南朝《世说新语》亦有提及手戟用于随身护卫。

    来源:《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著)

  2. 礼器象征

    部分鎏金或错银手戟作为仪仗用具,见于贵族墓葬出土文物(如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中的持戟武士形象)。

    来源:《中国兵器史稿》(周纬著)

三、与相关兵器的区别

典出: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裴松之注引《吴历》:“(孙)策以手戟投(严)白虎,中其左髀。”印证其投掷杀伤功能。

参见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手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短柄兵器,兼具近战与投掷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形制
    手戟是单手使用的短戟,造型与长戟(如卜字戟)相似,但尺寸更小。其典型特征为类似两把匕首以90度直角交叉连体,便于单手操控,也可双持或配合盾牌使用。

  2. 功能与实战应用

    • 攻击方式:具备刺、砍、钩、啄等多种功能,同时可投掷杀伤敌人,类似回旋镖(但无回旋效果)。
    • 历史记载:《三国志》记载典韦“带多把手戟投射杀敌”,董卓曾拔手戟掷向吕布,显示其作为暗器的实用性。
  3. 使用者与历史地位
    汉末三国时期,手戟是常见兵器。曹操、孙策、刘备、太史慈等均善用此器。西晋张协在《手戟铭》中赞其“严锋劲枝,擒锷耀芒”,堪比名剑干将。

  4. 演变与消亡
    手戟自宋代后逐渐消失,因战争形态变化(如长兵器主导战场)及兵器技术革新(如火器应用)。其投掷功能被更专业的暗器取代,而短柄近战功能则由刀剑类兵器继承。

手戟是冷兵器时代多功能短兵的代表,兼具实战与便携性,尤其在三国时期广泛使用,反映了古代兵器的多样化发展。

别人正在浏览...

隘谷暗场百流摆挣本位别径兵棋铲头车箍辘会雏儿纯情慈造词主翠翰挫锐鼎峙东科尔耳软心活烦辱風窗峯嶂公孙树榖纸鼓钟衡文黄衫义士扈养江骊减薪捷足先得霁红荆璧精气金舆俊明两生料择令准立士六丁黑煞騄骥门仞墨务官铨文审批十家连坐守耐守望霜飔输籍法斯巴达踏虎车泰清太阳地儿土地堂罔殆忘形伟丈夫稳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