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鼎峙的意思、鼎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鼎峙的解释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confront each other like a tripod standing on its three legs with tripartite balance of forces]鼎立,三方面并峙 如:三峰鼎峙

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孙权评传》

详细解释

亦作“ 鼎跱 ”。谓如鼎足并峙。《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论》:“故能自擅 江 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 晋 陆机 《辩亡论》上:“遂躋天号,鼎跱而立。”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四:“登 华严 罗汉阁 ,阁与 卢舍阁 、鐘楼鼎峙,皆极天下之壮丽。”《文献》1991年第4期:“ 抚州 本传世者,《礼记》外闻有《公羊传》,得是本堪与鼎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鼎峙(dǐng zh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感的词汇,字面指“鼎足而立”,本义形容三方势力对峙的平衡状态,后引申为多种势力并立、相互抗衡的格局。根据《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1. 本义与词源结构

    从构词角度,“鼎”为古代三足两耳的礼器,象征权力与稳固;“峙”指耸立、对立。二者结合后,字面含义为“如鼎足般稳固对立”。《汉语大词典》明确其核心意义为“三方势力相持不下”,例如《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三国鼎峙”即指魏、蜀、吴分立。

  2. 引申义与历史用例

    “鼎峙”在历史文献中多用于描述政权或军事势力的割据,如《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中“群雄鼎峙”,后也扩展至文化、学术领域,比喻多方并立、互争高下的局面。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其现代用法可指代“多种力量相互制衡的状态”,例如“互联网行业呈现三巨头鼎峙之势”。

  3. 文化象征与语义关联

    “鼎”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强化了“鼎峙”一词的庄重感与稳定性。该词常与“三分天下”“分庭抗礼”等成语关联使用,强调对立中的平衡与持久性。例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评述“唐藩镇鼎峙”,即借“鼎”的稳固形态暗喻割据政权的长期僵持。

以上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三国志》《晋书》等典籍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鼎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ǐng zhì,其核心含义指三方对立或并立的状态,常用于形容势力、政权或地理形态的三足鼎立格局。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字面来源
    “鼎”为古代三足两耳的炊具,象征稳固;“峙”意为耸立、对立。二字结合后,字面可理解为“如鼎足般对立”,特指三方力量的平衡状态。

  2. 历史用例
    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如《三国志》中描述魏、蜀、吴三国关系:“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孙权评传》),即强调三方政权割据并立。

  3. 现代扩展
    除政权外,也可用于自然景观(如“三峰鼎峙”)或抽象的三方竞争关系(如企业、学派等)。


使用示例


近义词与反义词


权威来源参考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现代用法,可查阅《三国志》或相关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灞滻北园辨给边帅兵长避谢馋包朝里无人莫做官尘没触须顶拜梵法讽籀概念化概行哥们公转怪诞故家乔木黑附子涸泽之神鸿深厚泊护回薉孽混芒郊山劫胁芥羽楬着浄都君谟旧谱恳悫苦楚剌麻离数留质泷夫隆贶没边儿穈黍妙不可言名医莫辨楮叶沐泽洽足凄颷区囿仁王柔茹寡断三乡诗时复间势交谈禅摊晒套供推原尪懦鶱腾贤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