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水力舂米的器具。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八:“槽碓:碓梢作槽受水,以为舂也。凡所居之地,间有泉流稍细,可选低处,置碓一区,一如常碓之制。但前头减细,后稍深濶为槽,可贮水斗餘,上庇以厦,槽在厦,乃上流用筧引水,下6*注於槽。水满,则后重而前起,水泻,则后轻而前落,即为一舂。如此昼夜不止,可毇米两斛,日省二工。”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槽碓汉语 快速查询。
槽碓(cáo duì)是古代中国农村使用的一种水力舂米工具,属于传统农具范畴。该词由“槽”和“碓”两部分构成:“槽”指木质或石制的引水通道,“碓”指通过杠杆原理设计的脚踏舂米器械。二者结合后形成以水力为动力的自动舂米装置。
核心结构与原理
槽碓通过架设木槽引导水流,利用水流入槽后的重量变化带动碓头(石制或铁制锤头)周期性起落,实现谷物脱壳或粉碎功能。其物理原理可表示为:
$$
F = ρ cdot g cdot V
$$
其中ρ为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为槽内水量,该力学模型在《天工开物》中有图文记载。
历史文献佐证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详细记载了槽碓在江南稻作区的应用场景,称其“省人力三倍,日舂二斛”。清代《授时通考》则收录了不同地域的槽碓改良形态,如安徽山区的“双联槽碓”设计。
现代研究价值
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的清光绪年间槽碓实物显示,其木质构件采用榫卯结构,轴承部位使用桐油浸渍处理,体现了传统工艺智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农业考古》期刊。
槽碓(cáo duì)是一种古代利用水力自动舂米的农具,其含义和工作原理如下:
槽碓由“水槽”和“碓”组成,属于杠杆式水力机械。通过水流注入木槽的重量变化,驱动碓头反复起落,实现谷物脱壳或粉碎。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其“昼夜不止,可毇米两斛,日省二工”,说明能大幅提升舂米效率。
结构特征
工作原理
水流注满后槽时,后端因重量增加而下压,前端碓头抬起;当水槽排空后,后端重量减轻,碓头下落撞击石臼中的谷物。此过程循环往复,实现自动舂米。
主要应用于多山多溪流地区,如中国南方山区。通过自然水流驱动,替代传统脚踏舂米方式,节省约2人/日的劳动力,是古代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体现。
注意:有资料误将槽碓描述为“滚动碾碎谷物”的脱粒工具(如),实为混淆了与其他农具(如碾子)的功能,需以明代文献和权威释义为准。
八蜡神表音法赑怒常类插秧逞奇承祧舂市宠惜楚甲摧朽拉枯大气保温效应顶托豆鼠额载葑菲封岁焚山烈泽赶礼拱火孤撮诡辨好善乐施何自鸿图黄本荒邨晦昧介绍信井井然宽舍腊肥李德裕龙综卤灶马鹿异形盟津蜜草民膏民脂逆德骑驴倒堕请来絿絿三番子埽史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伤夷诜诜水陆道场顺理成章颂论俗氛填骨外流王路堂蛙蚓我丈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吴丝